贵州省水城县“三变+科技” 特色扶贫经验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9-02-01 11:35:0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夏勇 田弋夫 余德顺 唐从国 王竑晟 韩永滨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科技扶贫,“三变”改革,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猕猴桃,玄武岩纤维

“三变+科技”,特色扶贫经验与思考

2013 年,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创造性推行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水城县是农村“三变”改革的发源地,2017 年,“三变”改革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8 年,“三变”改革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

2015 年 11 月 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在水城县精准扶贫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如何通过改革激活和释放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立足喀斯特的山地特色,把山地劣势变成山地优势,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探寻西部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最大的优势就是科技优势,怎样发挥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成果、设施和科普资源等综合优势,创新科技扶贫的方法和形式,拓展科技扶贫的内涵和途径。中国科学院在水城县科技扶贫成功经验就是将科技扶贫与农村“三变”改革相融合,完成脱贫攻坚目标,探索建立科技扶贫长效机制,为贫困地区不断提高“造血”功能,助其依靠科技“富”起来。

例如,中国科学院在科技支撑推进创建“水城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产业园是“三变”改革发源地,主导产业为猕猴桃和茶叶。通过“三变+科技”模式,中国科学院依托自身科研成果和科技力量,结合产业园猕猴桃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包括院士在内的多个专家团队,持续深入开展科技扶贫工作。

产业园区覆盖农民 3.52 万户 13.38 万人。园区内共有 3.14 万亩村集体土地、15.29 万亩土地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共有 2 559.24 万元各级财政资金、340 万元村集体资金、32 800 万元社会资金,实现了资金变股金;2.64 万农户 9.23 万人通过多种入股模式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实现了农民变股东。产业园被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2017 年,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9 150 元,2020 年预计达到 27 340 元以上,园区内贫困户全部脱贫致富。

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团队通过“三变+科技”创新模式,全面提升了产业科技水平,实现了向科技要产量、提质量、增效益的目标,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为“三变”改革注入了新动力,得到了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肯定。

当前扶贫工作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面对新要求和新挑战,中国科学院水城定点扶贫工作将认真总结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科技扶贫助推“三变”改革的新模式,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精准扶贫,建立科技扶贫长效机制,推动科技扶贫再上新台阶,为 2019 年水城县脱贫摘帽作出更大贡献。

<  1  2  3  4  5  6  7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