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昆铁路到江上公路——路之变
村口修建的成昆铁路
“轰隆隆、隆隆,一炮炸出来的。头一天就上了山,娃娃都背上去。”今年74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蔡灯贤住在胜利村1组,现在新址所在地。说起几十年前铁路的到来,老大娘记忆犹新。“山上住了一晚,第二天下山。大渡河都断了流。”
老人说的铁路,是成昆铁路。1958年成昆铁路开工,1964年18万铁道兵浩浩荡荡开进了云南和四川的崇山峻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被称为“禁区”的中国西南横断山区,用12年的时间修建而成。成昆铁路也被联合国誉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
这“一炮炸出来的”车站,就在现今的村口不远。1965年8月12日由铁二局以装药388吨,一次爆破395000立方米,夷平了山头、填平两个深谷造就了这个全国罕见的桥隧相连的洞中火车站——关村坝车站。从胜利村1组,也就是现在胜利村的移民搬迁所在地的村口望下去,紧挨着大渡河,就是一个黝黑的洞口,洞额镌五个白底朱红那个年代特有的美术字——关村坝隧道。这是成昆铁路线上第二长的隧道。
早在2005年,廖治洪的二女儿,从山上搬下来之前去镇上读书,就从这个车站坐车。一个来小时下山,花2毛钱搭火车,10分钟之后就到镇上——在绝壁之间穿山而出,这在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竟然成了真。铁路建成之前,父亲廖治洪上学那会,要翻越几座山,七八个小时到镇上。据统计,成昆铁路在金口河境内41公里,隧道总长38公里。当年关村坝隧道打通,中央专门发了贺电。那是中央第一次,也是唯一次为一条隧道工程发的贺电。
蔡灯贤记得的,是通火车之后,有大米吃了。以前的村,一侧是山崖,一侧是走不尽的山,就吃自己地里的苞米、南瓜。铁路通了后,一下子与外界联系起来了。
一声炮响,峭壁里钻出来的火车,让胜利村进入了铁路时代。
“托着黄河古道的羁旅忧思/撞响中国铁路的黄钟大吕/我触电般顿悟/那个走出地平线又轰然倒下的青年征人/有一部多情的日记/题给了深山小站的崛起”。成昆铁路建设过程中,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名捐躯者。王安友口里说的为村里开凿下山路而牺牲的娃娃兵,就是铁道兵。老一辈革命家、建设者在成昆铁路建设中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艰苦创业精神,也浸润到这个村里。
现在胜利村所在地,在1组的旁边。在这里生活了近60年的蔡灯贤回忆说,之前到处是大石头,“有的石头跟房子一样大”。现任村支部书记,走出大山远到广西打工,2004年回引带领乡亲致富的王勇说,当年下山,村两委带头,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铁道兵精神,带领村民在70%都是岩石的坡地上用钢钎铁锤开凿出宅基地,坚强的战斗堡垒给了村民搬迁的信心。
马绍荣是2组组长,也是最早搬下来的一批。已经是两个读大学孩子父亲的他,在新村敞亮的民居里,说起自己沿着隧道上学的情形,连连喟叹时代的变化之大。“当时要先下山,再走五公里隧道,折回去去学校,一共五六个小时。”关村坝隧道全长6379米,一次上学,带的手电筒灯泡坏了,他把书包取下来,一头拎在手里,一头搭在铁轨上确定方位,抹黑走了一个小时才出来。
大渡河畔的胜利新村
2004年搬迁之前,6岁的孩子到山下的希望小学读书。“他妈妈送一次哭一次。”下山的时候,绳子拦腰系孩子身上走前面,大人绳子绕胳膊走后面,这样一走一小时。
难忘的求学之难让马绍荣下定决心走出大山。政策出来后,他第一批搬迁。早在2004年移民下山之际,搬迁后村民能否“落地生根”,就是当地干部群众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了确保了“落地生根”留得住,自2005年开始,村两委集中组织村内近200名村民前往附近的深溪口、枕头坝电站务工,所获薪金不仅保障了搬迁期间村民的稳定过渡,且带动了一批村民先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