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迁新居的余其虎夫妇
在胜利新村新修的路旁,记者见到了半个月前刚刚从山上搬下来喜迁新居的7组余其虎夫妇,他家是全村最后一家搬迁下来的。
“别的户2014年就搬下来了,您家怎么才搬?”
“现在不是政策好嘛,以前搬不起。”面对记者的提问,余其虎显得既欣慰又有点不好意思。
今年46岁的余其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17岁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脊椎疾病,才读小学四年级,平时寄宿在亲戚家,年长6岁的姐姐照顾。余其虎患有肺气肿,不能下山打工,在山上一年的收入就靠6亩老鹰茶。
胜利村村主任王东向记者介绍说,精准扶贫以来,余其虎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易地扶贫政策,新盖的90平方米的房子,造价9.7万元,个人只需花费6千元。另外,针对他家的情况,除申请纳入低保外,帮扶养鸡40只,同时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到10亩,助其增收。
越逼近山顶,路越险要起来。水泥砌的规整台阶变成了泥壅的高低不等的山石阶,砸开的青石露着牙口,白花花的像汉白玉。“这是王叔前几天带人刚刚修的。”同行的永和镇扶贫移民局干部廖琴芳边走边说。就在十几天前,仍然担任3组组长的老人,带领12名汉子,花了11天时间拓宽2组通往3组的路。2、3组村民已全部搬迁到山下,山上种着茶树、苞米和中草药。
“这么快?吃什么?怎么修?”
对记者的惊愕,王叔回答起来轻描淡写。山上有石头,就地取材。中午带着干粮,土豆、山芋、馒头扔火里烧来吃。这也让记者弄清楚了,沿路每隔几个大“之”子就可看到的黑魆魆的灰烬是怎么来的了。这条800米的路,前后仅花了村集体1万4千元,是十几条汉子一锤一锤砸出来的。
老支书背了一篓子苞米下山
王叔的轻描淡写是有原因的。下山的时候,同行的几位大多已经腿酸筋乏,王叔在背篓里装满了苞米棒,不动声色的,一步一步稳重地走。经过一处峭壁上路的拐角,老人说,这段路是铁道兵开凿出来的,当年一个16岁的娃娃兵从这个豁口滚下了山。
寻着竹杖的方向下望,一千一百米之下,目光穿透云霭,碧绿的大渡河静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