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第一村的蝶变

发布时间:2017-12-15 17:25:00 | 来源:《中国扶贫》杂志 | 作者:高永伟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四川,永和镇,“悬崖村”,“云端村”,胜利村

从云端之巅到殷实之地——居之变

一锤一锤凿出来的上山路

六节半长的细竹杖、油黄色竹篓,土布蓝裤、解放鞋,一行七人上山,王叔走得不是最快的,却是最实的。一步一步沉稳,连竹杖杵在石阶上,也是敦实、厚重。

毕竟,这条路,老人走了接近五十年。从30岁出头担任3组组长,王叔一个月里总有几次下山,队里开会、掮成猪下山、置换日用品……别看眼前这位老人精瘦,当年可是村里的“大力士”,后来在山顶的老屋厅堂里看到的一张重过百斤的瓷砖桌,就是他20多年前从这条路背上去的。

2015年建成的江上公路

只是不同的是,现在的路拓宽了,有了水泥砌的石阶,险要处多了护栏,少了藤蔓。每隔一定距离有告知游客海拔高度的指示牌。

现年71岁的王安友是胜利村第一个买电视机的人、第一个使用木桶养蜜蜂的人、第一个连续担任生产队长超过40年的老民兵……第一个搬迁下山的人。

山顶的老房子

“我带头下山,第一户!”中途休憩,倚坐在青白色的筑路石上,说起13年前的搬迁移民下山,这位老共产党员的口气里透出一股自豪。“要相信党的政策,作为党员要带这个头。”为改善胜利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2004年开始,金口河区采取资金自筹为主、上级补助为辅的形式,动员村民搬迁下山。

“娃娃们都想搬到山下谋个生计,我这个老头子放不下山上的活,也要为后人着想。”王安友带头响应政府的号召,拿着4000元的安置款,买了一块宅基地,盖起了新房。

“峡谷”在地理学上解释是“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眼底的大渡河,呈现碧玉的颜色,在绝壁千仞间蜿蜒。出发半小时,水平移动几十米,海拔上升几百米,一行人几乎是在绝壁的一侧攀爬。目的地胜利村3组旧址,在接近1400米的巅顶,云萦雾绕之地。

第一户带头搬迁下山的人,也是对大山的哺育有着深刻认知的人。“这里是旧路,早年匪乱的时候,白天黑夜有人站岗。”在一个几乎是九十度下去的隘口,王安友用竹杖指着让记者看。高山险壑,在之前的年代,是一种护佑。《四川通志》记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巴蜀数遭兵灾,土匪猖獗,高山峭壁,成了天然庇护场所。

以前的避险之地,在海晏河清的年代,成了一种束缚。上山的路上,我们遇到了正从山下背苞米下山的廖治洪,他是第二批搬迁下山的。“山上有黄金换不成钱。”说起一起在山上居住的日子,今年56岁的他咧着嘴笑。“政府有政策,第二年就搬了。”他说的第二年,是2005年。同行的金口河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李文成介绍,当时享受的是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费5000元。

2004年开始,像王安友、廖治洪一样,在政策指引下,分散在山上的村民陆续搬迁下来。“截止到2014年,基本搬迁完毕。”胜利村党支部书记王勇从2004年起担任村主任,对情况极其了解。“前后十年时间。”

据金口河区委副书记孙建介绍,为保证搬下来的村民安居乐业,胜利村在72户村民房屋整体搬迁下来后,通过小凉山综合扶贫新村建设项目,于2010年完成了44户村民“以川西民居风格为主,融入山地文化元素”的住房功能改造工作。

记者之后从乐山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获悉,2011年开始,四川省推出彝家新寨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总计投入资金78873.4万元,其中下拨到金口河区8707.63万元。乐山市投入资金12632.5万元,下拨到金口河区1441.11万元。依托这些项目资金,金口河区对胜利村44户村民进行了房屋的新(改)建,住房政策的保障给了村民搬迁的底气。

胜利村所在的金口河区地处小凉山腹地,是彝区、贫困山区、“三线”老区,四川省88个连片扶贫区县之一。胜利村现有130户51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55人,已脱贫10户35人,剩余人口年底可全部脱贫。“如果不是早在2004年就依托政策移民搬迁,现在胜利村的脱贫难度会很大。”乐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乐山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廖策军在采访中表示。四川省是扶贫移民搬迁比较早的省,全省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减少到2016年底到272万,贫困发生率从11.5%降至4.3%,2016年被国家列为综合评价好的八个省份之一。

<   1   2   3   4   5   6   7   >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