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铃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创建
中国科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脱毒马铃薯研究的科研单位之一,在马铃薯栽培、肥料农药高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工淀粉废水循环利用等方面具有长期的研究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科技成果。1978 年,微生物所田波院士等研究发现,马铃薯退化不仅由病毒引起,还与温度有等关,并率先在位于冷凉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建成全国首个脱毒种薯规模化繁育基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6 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制出多种植物免疫诱导剂,可有效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平均增产达 7.21%,同时可防治多种病害。2013 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的不间断抗扰动“反向絮凝—超滤”分离装置,可有效解决马铃薯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和安全排放问题。2014 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农药控失技术可减少农药流失 25%,延长药效期 5—7 天,降低农药用量约 20%。该技术由青岛中科禾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业化生产,并被巴斯夫、富美实、易普乐等国内外知名农药企业采用。
2010 年以来,微生物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马铃薯化肥农药高效利用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研发出肥料增效、土壤调理、免疫诱抗及病原拮抗菌等多项原创性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具体有:①肥料增效助剂可控制养分迁移和转化速度,促进养分吸收和利用,显著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可降低化肥用量 20%。该技术已由青岛新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受让投产,并被山东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化肥龙头企业推广应用;产品已出口亚洲多个国家,并于 2018 年荣获孟加拉国最高农业奖。②土传病害拮抗菌剂可实现马铃薯疮痂病防治率达 80% 以上。该技术已由福建三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生产,并纳入部分生物肥料产品配方。③土壤调理剂可有效改善耕层土壤生态,使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土壤孔隙度等指标大幅提升,多次使用可显著增加益生菌群及蚯蚓数量。④免疫诱抗剂可激活植物植保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从而提高马铃薯系统抗病和抗逆性,降低晚疫病、疮痂病等病害的发生和危害风险。
以上述技术为核心,集成多项先进栽培措施,微生物所构建了马铃薯绿色丰产技术体系(图 1),并在宁夏、内蒙古、黑龙江、甘肃、贵州等马铃薯主产区进行了应用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