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妇女扶贫政策实践与经验

发布时间:2019-02-01 17:35:00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聂常虹 王雷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妇女,妇女贫困,扶贫,性别平等

妇女贫困的定义及特征

妇女贫困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妇女贫困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妇女贫困既包括物质资源贫困,也包括人文权利贫困。

从物质资源角度定义的妇女贫困,主要包括两方面:经济贫困,即妇女在工作机会、收入、财产、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贫困;健康资源贫困,即由于健康资源不足造成的疾病多、体质不佳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指出,贫困的主要衡量标准是该户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并且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方面缺乏保障。联合国妇女与发展组织认为妇女更难获得土地、贷款等生产资源,而且面临更少的工作机会,陷入经济贫困。李小云等认为,相对于贫困地区的男性劳动力,贫困妇女的教育水平低、工作机会少且工资低,存在经济贫困,并在土地使用权以及住宅等物质资产的占有、分配上存在资产贫困。农村妇女存在疾病多、身体状况不佳、卫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健康资源贫困。

从人文视角定义的妇女贫困,主要是指妇女在家庭地位、社会参与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贫困。

妇女贫困的特征

妇女贫困的脆弱性

贫困妇女的脆弱性是指在相同贫困环境下,妇女相较于男性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均处于从属和弱势地位,因此更容易受到伤害。主要体现在以下 2 点:①男女平等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贫困妇女在家庭、教育和就业等各方面都承受着性别歧视的压力。而且,越是在贫困地区,“男尊女卑”的错误观念越严重,贫困农村和贫困家庭本身资源就比较贫瘠,而妇女在内部资源分配时又遭受了不公平对待,导致贫困妇女比贫困男性更为脆弱。②社会对于妇女贫困问题的关注度不够,贫困妇女的社会权利和言论不被重视,相关针对性措施力度还不够。我国现行的扶贫政策对妇女贫困还没有足够的关注,忽视了资源在贫困家庭、贫困农村内部的不公平分配,导致妇女贫困问题难以有效根除。

妇女贫困的代际传递性

妇女贫困的代际传递性主要是家庭中的妇女对孩子的影响。在我国贫困地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并直接影响到男女在家庭贡献中的义务分配。男性往往可以获得相对高的工资,更倾向于外出赚钱,妇女则承担了大部分的子女抚养教育义务。

在身体健康方面,我国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水平低,营养情况差。《中国儿童发展报告 2017》指出,贫困地区的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和贫血率约为城市的 4—5 倍、农村的 1—2 倍。贫困给儿童的身体及智力发育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其中妇女贫困导致的物质资源不足是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心智健康方面,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子女智力发育和性格成长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罗斯高所带领的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团队从 2013 年开始,在陕西对 348 个村子的 1 800 名 6—12 个月的婴儿进行了贝利智商测试,发现贫困农村的孩子认知低下的比例为 29%,远高于北京、上海等地的 15%,而且当这批孩子长到 24—30 个月时再测试发现,认知低下比例呈继续增长态势。罗斯高认为,在贫困农村,母亲主要承担了婴幼儿的抚养教育义务,而政府对贫困妇女的补贴不足,一些贫困母亲经济窘迫,为补贴家庭而进城务工,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缺失。

因此,贫困妇女的物质贫困和人文贫困容易通过家庭教育传递给下一代人,具有代际传递性。

妇女贫困的思想衍生性

长期的物质贫困会滋生出贫困的“文化”,进而衍生新的物质贫困。部分贫困妇女思想上缺乏性别平等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贫困妇女将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在工作、生活中自立意识不足。在一些贫困地区,部分妇女还存在道德观念滑坡、好逸恶劳的问题。

<  1  2  3  4  5  6  >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