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流离失所者加剧贫困识别的不精准性
在过去 20 年间,世界范围内的流离失所者数量急剧增加,由 1997 年的 3 390 万人增长到 2016 年的 6 560 万人。近年来,叙利亚内战以及在苏丹、索马里、刚果(金)、尼日利亚、中非共和国等国发生的冲突及派系武装斗争迫使大量人口流离失所,涌入周边国家甚至进入欧洲境内躲避战乱。同时,全球饥饿人群也在快速增加,2015—2016 年增长了 3 800 万人。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些流离失所者很快进入贫困化状态。针对这部分群体的人道主义援助也因其流动性、不确定性等因素限制而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
当前,政府及学者采用一系列方法措施来提高贫困识别精准性,如以营养、收入为基础的贫困识别指标、多维贫困化体系,使用移动电话数据以及将机器学习应用到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然而,随着战乱、自然灾害等引发的全球范围内流离失所者数量的增加,贫困群体的流动性增强,导致了贫困识别的不精准性、不确定性问题凸显,制约了减贫措施的有效实施,也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减贫的艰巨性。
乡村衰退加剧世界减贫成效的不稳定性
当前,全球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乡村地区。世界银行一项覆盖 89 个发展中国家的家庭调查显示,全球 80% 的贫困人口居住在乡村地区,64% 的贫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然而,乡村地区人口贫困率是城市地区人口贫困率的 3 倍多,达到 18.2% 比 5.5%。以农业生产为生计手段的人的贫困发生率是从事非农业生产人群贫困发生率的 4 倍。由此,在乡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更容易致贫,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减贫的主要支撑平台。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范围内的乡村衰退问题已日益显现并引发关注。由于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处理不当,导致了城乡差距扩大化,诱发了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并最终导致乡村经济衰退、农业低效化、空心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广大乡村地区因其在资源禀赋、发展质量方面的差异,对全球化、知识经济、气候变化等发展主导过程的响应差异明显,进而影响到乡村地区为农户提供可持续、稳定生计的能力与条件。建立在乡村地区逐渐衰退基础上的减贫成效是不稳定、不持久的,也必将加大农户生计的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