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玲解读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推进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 2016-09-01 08:53:34 | 来源: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 王虔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向春玲,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

玉溪峨山县易地搬迁新房(向春玲供图)

玉溪峨山县易地搬迁新房(向春玲供图)

记者:在您调研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精准扶贫工作主要采取了哪些形式?

向春玲:在云南的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地区都坚持基础设施、建房扶贫、产业扶贫合力驱动。

我去调研的玉溪市哀牢山地区平掌乡大寨村是一个拉祜族村寨,需要从市区乘车5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拉祜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也是精准扶贫任务的重点。大寨村位于平均海拔约为2300米的高寒山区地带,基础设施较差,乡级公路没有实现完全覆盖,扶贫难度大。根据当地干部群众介绍,当地贫困人口容易以整个村落聚集和整个乡聚集的形式出现。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和中央的要求,玉溪采取了易地搬迁的形式来扶贫。

玉溪市没有国家级贫困县,有9个省级贫困乡,国家扶贫拨款相对比较少,扶贫资金市财政拨款力度大。根据国家标准,玉溪市每户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建房搬迁都可以获得6万元市政府财政拨款和来自农业开发银行的6万元贴息贷款。在整村改造的过程中,该村非建档立卡的群众也可以获得2万元市政府财政拨款和6万元贴息贷款。新房子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情和市政规划,由专业建筑公司设计,经过村民委员会和群众审核商议。经过设计规划后的新房卫生条件和宜居度都有了提高,实现了家家都有卫生间、自来水入户、人畜分离。结合拉祜族村寨的农业生产习惯,新居中也融入了晒谷场所的设计来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

因为玉溪的地质条件较为稳定,自然灾害较少,同时贫困乡村较多在山区,大片平地面积较少,所以当地在建房扶贫的过程中较多选择原地重建。那些迁往异地安置的群众,安居地点自由选择,政府鼓励这些农户向集镇靠拢,通过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民俗旅游业创收。

房子有了,还要有产业。关于发展产业,云南总结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旅游业)”的经验。

像玉溪,烟草产业全国闻名,是传统支柱产业;林果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传统的烟草产业主要起到贫困户近期增收和脱贫作用,新产业则提供长期效益、巩固脱贫成效。像玉溪的富良棚乡和平掌乡,烤烟种植收益是当地人的基础收入,农户也发展了种植经济果林、中草药和规模养殖牲畜等措施增加经济收入,贫困群众还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猪种和种植林果、蔬菜的种苗。

而在红河州泸西地区,当地居民将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农民可以通过入股分红、在当地龙头企业入职、承租连片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等多种方式创收。土地以农户每亩获利1500元的形式流转到当地龙头企业的手中,为了确保农户利益不会受损,流转费以每5年增利10%的形式增长。

泸西还联合品牌企业建设了做高端奶制产品的基地,从新西兰进口奶牛,修建了一座奶牛庄园。旁边是漂亮的森林,有一块宽阔的牧草地用来建厂房。当地农民可以去打工,公司还收购种植的玉米饲料。这些就业会更多考虑建档立卡户。

因为国家对贫困地区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企业入驻本地就业机会增加,在家务工的收入不仅和省外基本一致,而且可以保证日结不欠账,这样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留乡工作。此外,年轻人还可以选择通过承包土地种植作物,养殖牲畜创收。这些年,乡村中年轻人的数量逐步回升。

建房和产业扶贫是我此次云南调研中发现的亮点,力度非常大,效果也很显著。正如玉溪富良棚乡塔冲彝族村群众喊出的口号“脱贫致富先建房,产业跟上怕哪样”。除此之外,针对 “五个一批”要求,根据自身扶贫工作,云南还总结出了“劳动力转移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对口资源扶贫、双推进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扶贫”等多种扶贫形式。其中金融扶贫主要通过政策银行为贫困户建房、创收提供免息贷款,减少农民负担;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精准录入贫困群众信息,保持追踪动态更新,为扶贫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1   2   3   4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