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去看爹和娘!云南一乡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田野调查

发布时间: 2016-08-29 11:02:02 | 来源: 云南网 | 作者: 邓建华 程权 等 | 责任编辑: 石璐

关键词: 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蛤蟆皮,云南山区,田野调查,扶贫,脱贫,长江265公益基金,昆明虫虫爱心联盟,春城晚报,云南网,红河日报

被孤独和贫困折磨,无论老人还是孩子扶贫步伐逐步加快 他们都看到了希望 



八角村委会的自然村就坐落于大围山中

88岁的杨有详老人,今年在家无助地哭过好几次。儿子外出打工,已到耄耋之年的他凡事只能靠自己,他非常担心,如果自己遭遇重大疾病时家里没人怎么办?

但无奈的现实是,子孙们如果留在这个偏僻的山村继续务农,一家人都只能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在村里的很多人看来,打工几乎是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

而精神上的孤独和生活上的困苦,成了“两座大山”,压得村里许多个“杨有详”喘不过气来。

留守老人,在一个偏僻山村,他们的境况如何?今年8月,我们走进了云南河口县一个边远偏僻的山村。 



杨有详(88岁,新龙村村民小组)

现实的困境

8月10日,河口县瑶山乡八角村委会。40度的高温天气,闷热难耐,秋蝉在午后的烈日下嘶叫得越加响亮。

村委会主任何应梅骑着摩托车在土路上颠簸一小时后,终于来到了新龙村小组外侧。进村的道路由三米宽的土路变成仅能容一两人并排通过的小路。头一天下过雨,坡陡弯急的小路变得更加湿滑。何应梅不敢再往下骑,只得把摩托车停在大路边,步行进村。 



记者乘皮卡、摩托沿几十公里的山路进村

她此行的目的,是走访村里的留守老人和贫困户。新龙村一、二小组,是八角村委会最为贫困也是路最难走的村子。目之所及,村里不仅道路没有硬化,更有近一半的房屋,还是用木头作支撑,用泥土和稻草磊成墙面的土坯房。

行走10余分钟后,何应梅在一栋用石块和砖块磊成的房屋前停下脚步。这是今年已88岁的杨有详老人的家。杨有详刚吃过午饭,一个人蹲在墙面被烟火熏黑的厨房里切番薯叶,他养了一头猪。神情落寞、呆滞,有人走进来,老人似乎也没有察觉,自顾自地切着番薯叶。 



杨有详中午饭就是这么简单

厨房里最现代化的电器只是一个电饭煲,但他不会使用。老人做饭习惯用火,在灶台边,吃剩一半的米饭还装在一口小铝锅里。她揭开老人的锅盖,锅里只放着半碗见不到油星的丝瓜。

“就吃这个啊?”“家里已经没有油了,就多放点水,摘房子边的瓜吃。”

最近一段时间,老人的菜就是用土豆、小瓜和竹笋煮水吃。家里养的一头猪和几只鸡,几乎是老人全年的肉食来源。

但对于猪是否宰杀,老人也要依情况而定。如果过年时亲人都回家,就杀猪,如果只回一两个人,老人就打算把猪卖了,只杀鸡。 



座落在大山深处的新龙村村民小组

杨有详是村里最为典型的留守老人之一。他有着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膝下共有三个儿子,孙子们大多也已经结婚生子。但对他而言,老祖的身份和庞大的家族,并没有太大意义。实际上能够照管到他的,只有小儿子。六年前他的老伴离世,三个儿子讨论决定,他由最小的儿子负责养老。

但小儿子外出打工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而他的孙子和重孙很少能见到。尽管家里有三亩水田和七亩旱地,但水稻的收成只够糊口,旱地里的玉米主要用来喂养猪和鸡。从土地里获得的收益十分微薄,小儿子一家可谓家徒四壁。



杨有详的床铺

废弃的课桌上一台21寸电视机、一辆摩托车和一台加工稻谷的机器,是全部家当。“卧室”更像是仓库,开裂的木板上遍布尘土,十多个装有玉米和稻谷的编织袋伴着铁丝等杂物一块对方在墙角。“卧室”里唯一的家具只有单人床,老人的衣服则全部挂在房樑上。

这样的情况在八角村绝非个例。八角村距河口县城95公里,是河口最偏远、交通条件最差、生存条件最艰苦、贫困程度最深的村委会之一。今年,该村有贫困户246户853人,贫困发生率为61.5%。村里人多半以种玉米和水稻为生,最多的经济作物就是八角、草果,而今年春节期间的一场降雪,将村里的经济作物草果全部冻死,多年来70%的青壮年都选择背起行囊外出务工。

1   2   3   4   5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