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乡村儿童“心理扶贫战”

发布时间:2019-11-12 10:36:07 | 来源:光明网 | 作者:梦洁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心理辅导,乡村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让留守儿童心灵不再贫瘠

亲情和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谁来补位?多位专家认为,这需要形成以学校为教育主体,政府、公益组织、社区等多方力量联合联动的机制。

“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及不良学习行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爱’。”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石林康发现,作为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当前学校和留守儿童家庭之间的合作,仍然存在沟通方式单一且不及时,沟通内容缺少深度以及沟通缺乏双向互动等问题。

在他看来,应当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家校合作的效果,共同促进乡村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比如,在沟通方式上,要加强乡村教师沟通技巧的培训,而不仅仅局限于电话、书面通知、家访、家长会等单一形式;在沟通内容上,要更多涉及到学生品德、审美、修养等成长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实际互动。

“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要发挥好乡村教师的作用,因为他们既承担了老师的责任,同时又承担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在梁威看来,如果有爱孩子,又有爱孩子能力,同时专业性强的一支教师队伍,那么留守儿童在不可能有家长陪伴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填补家庭教育中的部分缺失。

梁威同时表示,还要大力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在帮扶乡村教育中的作用,一是提供专业资金改善教学条件,拓宽留守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二是利用专业资金培养更专业的人才,比如流动的心理咨询师,在情感上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自信。

这与贵州省教育厅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皮俊林的期待不谋而合。据介绍,目前贵州省所有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以及留守儿童在50人以上的学校都建了心理辅导室,“但最大的问题是,老师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教师师资急缺!”

此外,杨霞建议,在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中,引入“意义疗法”。第一,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远大理想,减轻当前与父母离别之苦;第二,让孩子明白孤独的意义,把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第三,发掘留守儿童独特优势,培养艺术或体育方面的特长帮孩子重获自信;第四,运用激励机制,深化正向行为养成教育。

<  1  2  3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