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她力量”

发布时间:2019-08-29 11:35:41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王海磬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易地扶贫,扶贫工程,发展,致富发展,妇女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她力量”——贵州省各级妇联组织做最暖心“娘家人”

光明日报记者 王海磬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贵州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自2018年起,贵州全省上下大规模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贵州省各级妇联组织按照全国妇联“巾帼脱贫行动”助推精准脱贫的工作要求,坚持党建促妇建、强妇建助发展,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彰显“她力量”,越来越多的妇女和家庭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为解决妇女居家就业与脱贫增收致富之间的矛盾,贵州省妇联牵头推出了锦绣计划,以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带动贵州少数民族妇女通过指尖技艺美丽脱贫。资料图片

走出山乡,在“稳得住”上下功夫

参加工作第三年,28岁的游绍英接到一个任务——负责凤冈县凤翔社区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这是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涉及全县13个乡镇的6432名贫困群众。

“那时这里还是一片工地,没有路,整个社区没有通水电,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上厕所要步行10分钟到工地外的项目部,都不敢喝太多水。”初到凤翔社区时的场景,游绍英历历在目,从购置第一套办公桌椅到一点点兴起这个“家”,那段日子累并快乐着。

游绍英和筹委会的同事就在社区临时搭建的办公室上班,白天陆续接待提前赶来看房的搬迁村民,晚上在工地巡逻监工。“办公用的都是工地配电箱里的电,经常会断电,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去接。”游绍英说。

2018年1月,凤翔社区1505户新居的钥匙全部交至新居民手中。“每户房子里面都配齐了家电和家具,厨明瓦亮,直接拎包入住。”看到新居民领到钥匙后的高兴劲儿,游绍英激动地抹泪。

钥匙还没捂热乎,烦恼就来了。“搬是搬进来了,咱们这些可爱的新居民的一些行为习惯和所思所想与他们新的身份并不搭。”游绍英说,搬迁初期,很多村民不会开防盗门,把钥匙拧断在别人家锁里的事经常发生;很多老年人因不会使用带童锁的电暖炉而常常挨冻;有居民不会使用抽油烟机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这种家长里短的麻烦事儿,随时都在上演。

“面对这些无法想象的窘状和不文明行为,我们手把手教、不厌其烦讲,设置‘荣誉墙’、订立居规民约、组织文化活动,一点一滴引导纠正。”游绍英说。

为了带动大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社区内每一栋楼都建立了独立微信群,每家每户的服务手册上都印了游绍英的电话号码,“多的时候一天要接300多个电话,凌晨两三点也有人打电话,有人生病要送医,或者有家庭闹矛盾要调解。”为了教会一位空巢老人操作电暖炉,游绍英去了她家三次。

为了增加社区服务力量,进而引导居民早日实现自治,游绍英借鉴贵阳观山湖社区等先进管理经验,带领凤翔社区用了两个月组建了巾帼志愿者队伍、青年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队伍、“夕阳红”志愿者队伍等4支涵盖社区的老中青志愿服务队。用了3、4个月时间,居民终于完全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

2019年1月,凤翔社区召开社区妇女代表大会,选举游绍英为妇联主席,7名妇女代表任委员,还选举了29名妇女楼长,建立了社区妇女之家、妇女服务岗位台。

凤翔社区只是妇联深度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

贵州省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强度最大、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至今共完成搬迁任务188多万人,其中有80多万名妇女,已经迁出“穷窝窝”,走进新生活。

走出山乡,搬进新环境,面对新生活,电视机信号怎么调?马桶怎么用?菜到哪里买?公交车怎么坐?液化气怎么用?等等生活琐事,都成为搬迁群众“我要不要留下来”的大事。为此,贵州省妇联瞄准群众“搬迁痛点”,迅速行动,多措并举,切实帮助搬迁妇女融入生活。

贵州省妇联联合省生态移民局下发了《关于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强妇建助发展”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安置点的每个楼栋建立妇联组织,明确执委联系楼栋,每栋楼为一个妇女小组,形成“妇联+妇女之家+执委联系制+妇女小组”的网格化自治组织,使基层妇联组织和妇联工作在搬迁妇女身边有形化、常态化,让搬迁妇女能随时随地找到自己“娘家”。

贵州省各级妇联结合实际,从妇联的组织建设,妇女的家庭生活、创业就业、文化活动、家庭教育、维权关爱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出台工作方案。目前,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联组织覆盖率达100%。

1   2   3   >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