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态草牧业在我国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和潜力

发布时间:2019-03-20 14:29:22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高树琴 胡兆民 韩勇 刘智全 潘庆民 段瑞 钟瑾 景海春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生态草牧业,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北方草原,南方草山草坡

草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与下一步工作思考

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草牧业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部委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指导意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草牧业实践,学术界从多个层面、不同角度解读草牧业的内涵和外延。在各个层面的推动下,草牧业作为近几年兴起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速。但是,由于过去长时期“以粮为纲”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草牧业在大农业发展中不受重视,导致我国草牧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草牧业科技支撑严重不足,草牧业科技和推广人员较少。因此,在各地草牧业产业扶贫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草牧业科技研发,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打造特色生态草牧业产业链,总结生态草牧业产业扶贫新模式。

加强生态草牧业科技研发,加大贫困地区科技培训力度。补齐草牧业发展短板,关键在科技。由于过去我国在草牧业领域的科研投入相对较少,导致草牧业科技发展远落后于传统种植业。例如,我国严重缺乏优质的本土草畜品种,现代育种技术几乎没有应用到草业领域等。家畜品种主要依赖进口,本土畜种普遍存在生产性能差、饲草转化率低、养殖成本高等问题。我国饲草利用方式粗放,青贮饲料多采用自然发酵,导致饲草收获浪费严重,营养损失大。当前,我国草牧业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草牧业科技从业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缺乏,尤其在地处边远的广大贫困地区,科技人才的缺口更为突出。因此,加强贫困地区科技培训力度,培养当地的科研力量和后备人才,对于草牧业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生态草牧业全产业链。生态草牧业是从天然草地恢复改良、人工草地种植、草产品加工利用到畜牧养殖和产品加工的复杂系统,各个环节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饲草供给价格直接关系到养殖成本,养殖收益又直接影响到对饲草的需求。因此,只有打造生态草牧业全产业链,协调种植、养殖、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收益分配,才能促进草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任何产业发展都离不开企业带动。因此,贫困地区应加强政策引导,培育和扶持地方龙头企业或引进相关龙头企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科技支撑、贫困户参与的思路,创新运行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打造种养加一体化的草牧业全产业链,带动贫困地区草牧业产业稳步发展。

根据贫困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生态草牧业。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和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正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受到的工业和农药污染较少,仍然保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草牧业的理想区域。根据贫困区的资源禀赋和当地传统畜种适应性强的优势,不同区域可以发展特色草牧业,从而为我国居民提供绿色无污染的多元化优质畜产品。例如,水城县的黑山羊、永善县的马楠半细毛羊均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通过天然草地改良,恢复草原植被景观,结合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开发草原文化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这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条重要路径。

加强地方特色品牌建设,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发展生态草牧业,最终的产品出口主要是优质的乳肉等畜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营养健康的刚性需求激增,膳食结构趋于多元化,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安全、优质的牛羊肉和奶类等动物蛋白食物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贫困地区要加强特色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多元化的乳肉等畜产品,通过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地方特色品牌塑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养殖收益,进一步增强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作者:高树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胡兆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韩勇,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刘智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潘庆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段瑞,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钟瑾,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景海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