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产业扶贫动真格

发布时间:2017-12-18 01:40:00 | 来源:《中国扶贫》杂志 | 作者:高永伟 | 责任编辑:马骅

关键词:山东烟台,产业扶贫,葡萄种植,​毛衫+海鲜,烟台苹果

毛衫+海鲜——传统产业拉动扶贫

“别线头、蒸烫、定标、挂吊牌……一件毛衫从半成品到成品,要经过二十多个人的手。”高燕是民生村一个毛衫加工点的负责人,盛淑芹家的毛衫,就是她送过去的。

一件有二十来个线头的成人毛衫,盛淑芹别线头,一天能完成三四十件。每件五毛钱,就是二十来块钱,一年下来能有四五千块钱的收入。

“好处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以做,加工点把毛衫送到家里,做好了再回收。”留格庄镇党委书记于海平介绍说。“镇上几乎每个村都有加工点。”

海阳市留格庄镇民生村毛衫加工点负责人高燕在车间里。

毛衫产业是海阳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至今已经有50余年的历史。海阳市作为中国江北最大的毛衫加工基地,先后三次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毛衫名城”称号。毛衫产品产量大、订单急、配套环节多,具有从业地点、从业人员年龄限制和从业技能水平要求相对低的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基础雄厚,把产业优势和扶贫结合起来,政策向贫困户倾斜,大产业带动大扶贫,能产生很大的能量。”同行的烟台市扶贫办规划调研组李世波如是说。

传统产业带动扶贫的能量确实很大。记者从海阳市扶贫办了解到,海阳市现有毛衫加工企业45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达14万人。像民生村高燕这样的毛衫企业配套加工的个体户,海阳市有5000余个。

如何让传统产业带动扶贫呢?据了解,结合“依托毛衫产业,实施精准扶贫”的思路,海阳市扶贫办协调市毛衫协会对全市毛衫产业从业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确定了“以规模企业为经营主体,以配套加工点为实施载体,以贫困户为帮扶对象”的产业扶贫措施。截至目前,全市74家规模毛衫企业配套设立5000余个加工点,共安排贫困人口1200多人就业,主要从事毛衫配套零散加工,年人均可增加收入约1200元。海阳市去年脱贫人数5557人,仅毛衫产业带动脱贫人数,就占全市的22%。

“不耽误干农活,有什么事都可以去。”海阳市郭城镇姜家村贫困户丛梅玉的隔壁邻居家,就是一个毛衫加工点,她可以很便利地去务工。姜家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2户39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姜北湖告诉记者,村里单毛衫加工点就有三家,带动七八十人脱贫。

传统产业带动脱贫,在烟台市可不只海阳毛衫这一个产业。在莱州市朱桥镇西刘家村西头的莱州旺海水产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说笑着扒虾蛄,当地叫虾爬子,俗称皮皮虾的。9月1日禁捕期结束,现在是海产品收获的季节。

莱州市朱桥镇西刘家村扶贫项目莱州旺海水产的加工车间里忙碌的农户。

西刘家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吉巍介绍说,这家门口的水产公司是朱桥镇扶贫产业项目,项目方和村、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西刘家村集体年可增收4万余元,镇上其它六个贫困村年可增收5000余元,带动周边贫困户和其它劳动力70余人,贫困户年增收6000元左右。

莱州拥有108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2050平方公里,发展现代渔业具有良好优势。记者了解到,莱州市创新建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合作共赢模式,实现了海域使用权规模化流转、分层次立体化养殖、全方位一体化服务,每年带动入社渔民户均增加纯收入10万元以上。山东省政府专门在莱州召开现场会推广该模式,去年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专程视察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

“烟台海产资源丰富,农户对海产品加工流程熟悉,不用专业培训。加工点设在家门口,不用出门就能务工脱贫。”莱州市扶贫办副主任苏昆如是说。

<  1  2  3  4  >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