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文化旅游开创特色扶贫新路

发布时间:2017-11-30 10:04:52 | 来源:贵州日报 | 作者:文叶 钟明秀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刺绣,文化旅游

传统文化成为生产力

走在陶尧苗寨内,苗族人家飘出的阵阵食物香味刺激着味蕾,来往的游客禁不住吞了吞口水,好客的苗族同胞将人一把拉住请进家门,享受清香的米酒和可口的饭菜。美丽的苗族少女在快乐中翩翩起舞,身上的银饰叮当作响,吸引着每个游人的目光。从头上银角、银花,到心口的银锁、银链,再到手上的银戒、银镯无不熠熠生辉,耀眼夺目,被邀请进来的外国友人不断地竖起大拇指喊着“very good!”

走进杨胜衷兄弟俩家,木质结构的两层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哥哥杨胜衷一大早就与母亲开始张罗中午的吃食,昨晚就准备好的“冻鱼”放了满满一冰箱,杀鸡宰鹅,不一会儿鸡鸭鱼肉就摆满了餐桌,阵阵香味扑鼻而来。他们的表姐一大早带着孩子过来串门,跑跑跳跳的孩子脸上红扑扑的。弟弟杨胜彪同父亲一同用蒸好的糯米打糍粑,路过的游人们好奇驻足,举起手机就要上前拍,父子二人忙将客人请进家中,邀请他们共度苗年。

游客进了屋,身着民族服装的阿妈和表姐唱起了敬酒歌,一屋子亲戚朋友笑声朗朗,好个快乐的年节。傍晚,苗家最隆重的晚宴到来,这300多人家的苗寨里歌声飞扬,芦笙阵阵,浓浓的节日气息罩住整个苗寨,游客们纷纷争相拍照留念。

苗年当天,在望丰乡三角田村,村委组织举办300名姑妈回娘家过苗年活动,打糍粑、鸣礼炮、摆千人围桌宴,全村老少与姑妈姑爹参加活动。在三角田村铜鼓广场,当天上午家家户户吃苗年早饭,下午2时在芦笙场举行起鼓仪式、跳铜鼓芦笙舞;晚上7点举办篝火铜鼓芦笙舞晚会、跳芦笙等活动,原本僻静偏远的村寨顿时热闹非凡,游人如织。

雷山县扶贫办工作人员李格林介绍,近几年,随着苗年旅游品牌的打造和推广,到雷山旅游的客人日益增多,曾经偏僻落后的村寨因其神秘、别具一格的民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人前往,传统文化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生产力,雷山已成为贵州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民族和生态文化旅游景区。2017年上半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28亿元。苗族文化搭建起雷山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了雷山旅游的一张新名片和旅游产业发展新引擎。

  姑妈相聚。李丰杰 摄

文化旅游扶贫显效益

西江千户苗寨是雷山苗文化的代表,今年国庆黄金周,仅10月3日当天,西江千户苗寨吸引游客4万人次。曾经人均收入仅有2000多元的西江苗寨去年人均收入达1万多元,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寨的蝶变。

今年,在西江风景区的基础上,雷山在贵州仰欧桑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运营管理下,建成集现代与历史、文化与艺术的苗族文化旅游主题园,把苗族传统建筑、歌舞文化、生活习俗等与时代结合,致力把西江苗界打造成中国苗族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全国乃至世界苗族文化交流的高端新平台。

如今,西江苗界已建成,在传承和发扬苗族历史文化的基本原则下,开发现代化酒店,商品街,博物馆,演艺剧场等业态,成为第一个苗族文化旅游主题园。

在西江苗界,苗族服饰的精美是吸引众多游客的主要元素之一。今年,雷山苗年与国际维密走秀接轨,“蝴蝶妈妈的世界——2017雷山苗族服饰高级定制专场秀”在贵旅雷山大酒店举办,专场秀分为“传统与时尚”“银饰晚装”“经典回顾”“蝴蝶妈妈的世界”四个主题板块,展示了雷山苗族各支系传统苗族的近百套服装,定制了8套高级服饰,实现了传统与时尚的完美结合,上演了一场视觉盛宴。

  体验苗家年夜饭。钟明秀 摄

丹江镇猫猫河村绣娘李敏说:“没想到我亲手绣的刺绣也走上了T台,听说还要去参加纽约时装周,我真是感到骄傲。现在生活好了,我一定要好好地把苗族刺绣传承下去,带领村里面的姐妹们好好的绣,总有一天我们的苗绣会走向全世界!”

近年来,随着苗年品牌的形成,雷山按照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大力培育以茶叶、山野菜为主的特色农业和以银饰、刺绣、芦笙制作加工为主的旅游商品加工业。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6.1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5万亩,黑毛猪、稻田养鱼、中药材等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60家,农业龙头企业24家,茶叶综合产值达10.04亿元,农业增加值达6.69亿元。全县从事银饰、刺绣、芦笙等民族工艺品加工达200余户,户均收入大多在10万元以上,部分农户最高收入达到千万元,规模不断扩大。

在传统文化的带动下,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开发出了采摘体验、农业观光、休闲养生等一批旅游项目,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2008年以来,雷山游客总量及旅游综合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今年1-10月,全县接待游客931.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16亿元。截至目前,雷山全县有“苗家乐”接待户400户,餐饮店280家,民族工艺品商店170家,百货小商品、特产及副食等其他经营户194户,旅游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旅游业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1.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1  2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