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如和他的“扶贫车间”

发布时间:2017-09-25 15:13:25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扶贫办 | 责任编辑:焦梦

关键词: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扶贫车间


李玉如

产业支撑:为扶贫车间提供源头活水

为充分发挥“扶贫车间”在脱贫攻坚中的主战场作用,让就业扶贫引领精准扶贫,他采取了“五大措施”保障扶贫车间的高效利用。一是发挥本镇居家优势,培植壮大活跃在民间的“老本土”产业,如发制品加工、藤编加工、粉笔制造、扫帚加工、教具等。二是通过招商或鼓励返乡创业,吸引更多的外来产业项目落户董口,如手机数据线、渔网加工、服装制作、耳坠耳链加工等。在了解到双庙村的李致超有回乡创业的愿望时,他亲自登门拜访,鼓励其承租“扶贫车间”,并帮助做好招工等事宜。在他的真诚感召下,李致超承租了三个“扶贫车间”,主要从事手机数据线、打印机数据线等电子配件的加工,目前每个车间的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还帮助附近群众实现了就业,增加了收入,三个车间共吸纳工人268人,其中贫困人口107人,月收入1500元左右。三是选好用好“乡村能人”、“小老板”,这些人或者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或者有代加工项目的资源,也或者是在大厂家干过的有经验的工人,他们承包扶贫车间,在厂家拿到“活儿”集中村里劳动力在车间内代加工。目前已有代堂村的张素英、金庄村的常红等人从普通工人当上了“小老板”,从脱贫走上了致富,从贫困户走向了带领大家脱贫。四是培训好工人。很多贫困人员有肢体上、智力上、心理上的先天不足,他们在工作之初,往往自信心不够,操作起来笨手笨脚,干活慢,工作质量差,给老板造成损失,个人不划算,厌工弃工现象时有发生,这是“扶贫车间”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困难。这个时候,镇政府及时聘请了专业人员,对部分工人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感化,直到他们成为爱岗敬业的熟练工。代堂村“扶贫车间”83岁的吴桂荣老大娘说:“做梦也没想到,年轻时累死累活挣工分,这老了老了,却能在家门口当起工人挣工资了。”五是促使“扶贫车间”企业化转型。为保障“扶贫车间”正常的经济运转和扶贫功能的最佳发挥,对条件成熟的车间逐渐注册企业,增加了“扶贫车间”适应市场的能力,有效地克服了最初加工简单、活源不足、对合作企业过分依赖的困难。

目前,全镇33个扶贫就业车间共吸纳和辐射带动500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员在40%以上,他们每人每天有20元到80元不等的收入。“扶贫车间”建成后,所有权归所在村,村支部将“扶贫车间”出租后租金归集体所有。同时,每个村的“扶贫车间”房顶安装光伏发电站,光伏发电收入加上租金,每年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

董口镇“扶贫车间”的经验和做法,迅速在山东省得到推广,目前,全省已建扶贫车间5700多个,43万名群众实现就业,带动9.8万名贫困人口脱贫。“扶贫车间”模式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2016年,菏泽市、山东省和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现场会先后在鄄城县召开,董口镇作为重点乡镇接受了观摩,先后有市内外90次3000余人到董口镇学习指导。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飙,山东省郭树清、龚正、杨东奇等领导同志都曾到鄄城进行专题调研,给予充分肯定。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扶贫杂志、中央卫视、凤凰卫视、山东卫视等几十家新闻媒体分别做了专题报道。 “扶贫车间”的做法,被纳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参阅的十二个精准扶贫案例之一,中央办公厅《中办通告》予以印发,“扶贫车间”已在全国遍地开花。2017年7月6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同志专程到鄄城县调研“扶贫车间”工作,对扶贫车间的创新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1  2  3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