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村的“五心”书记--记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兵

发布时间: 2017-07-11 09:53:16 | 来源: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 谭路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村干部,五星村,精准扶贫,脱贫致富

 “李书记,忙完了来我们屋里坐坐。”

“李书记,货款到账了,要不是你跑前跑后,还得等一阵子。我老婆子说了,一定请你上我们家坐坐,好好感谢你。”

“李书记……”

李书记刚走进村口,热情的村民纷纷上前寒暄,他笑着跟村民打招呼,询问村民近况。

不知情的人,会以为村民的热情是由于多日不见,其实这几乎是每天的常态。“我们村的村民,既是我的工作服务对象,又是我多年亲友邻居,这种感情很复杂,大家很信任我,我的责任也很重。”李书记用他一贯洪亮的大嗓门向记者介绍道。

这位说话办事风风火火的李书记,便是贵州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兵。

勇于挑担展决心

李仁兵祖辈世代居住在五星村。这片独特的土地上,是个少数民族混合聚居地,民俗复杂,自然环境条件差,经济发展基础先天不足。“土地石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来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谈及五星村的历史,李仁兵用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对记者介绍,语气中难掩无奈与唏嘘。

1990年,年轻的李仁兵跟同村老乡外出做泥水工,多年来辗转于上海、江苏、云南等地,每逢春节才能回老家看望一次父母。

2003年,五星村村民集体推选新一任村干部时,不约而同想到了在村里口碑极佳的李仁兵。用村民的话说:“李书记在大城市工作过,见过大世面。”

李仁兵在外打拼多年,深知闭塞的乡村与外界的鸿沟差距,早已憋足了劲想为家乡出力。乡亲们的一致信任,更让李仁兵坚定了“挺身而出担重任、必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

光有一腔热情显然远远不够,李仁兵深知要为村民办实事,首先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思想上保持先进。2004年底,李仁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5年,全县公开进行村干部招考,李仁兵不负众望,顺利通过考试,经过公开、合法的程序,被任命为五星村办计生主任,这一干,就是九年。

解决困难靠用心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后来又进一步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随即成为全国各地扶贫工作的指针。2014年开始担任五星村党支部书记的李仁兵也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刚刚下马拜印的李仁兵,便遇上第一个难题:虽身处扶贫工作第一线,但因不少村民思想上存在问题,导致扶贫摸底工作成效甚微。“有人不讲实话嘛,明明收成有1000斤,他上报只有200斤;明明有存款,他非说家里欠了债,所以经常识别不准,工作很难开展。”谈及当时初遇拦路虎,李仁兵也颇有感慨。

精准确定扶持对象是顺利开展扶贫工作,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实到扶贫对象的首要前提。李仁兵明白,要想掌握真实客观的情况,还得挨家挨户实查摸底。凭借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结合扶贫对象的标准,李仁兵总结出一套“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里有没有读书郎。“村民家里有没有存款,有没有余粮,这些我们不好查。另外,他有钱也不一定愿意拿出来盖房子。但是家里的人口是瞒不住的,我们还要看家里有没有劳动力,有没有上学的孩子,这些都可以作为识别贫困户的重要指标。”对于这段经历,李仁兵笑言本是无奈之举,却柳暗花明,让他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这套“四看”法在客观上避免了个别村民隐瞒收入的“假”贫现象,提高了扶贫对象的精准性,为接下来的扶贫工作扫清了障碍。同时,因为“四看”法的广泛适用性和操作上的可复制化,随即在全县乃至全省得到推广,成效显著。

1   2   3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