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记忆:如果回到9年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发布时间: 2017-05-12 19:16:2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秦金月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风险防控,地震逃生,民盟广西,2008年,钟楼

  面对灾难未雨绸缪是关键

在无情的天灾面前,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我国是巨灾多发国家,每年损失巨大,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苦难。天灾无情,不可抗拒,然而面对灾难,我们却可以未雨绸缪。

虽然汶川地震已经过去9年,但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认为,这场地震的影响可能会持续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对这一地区地灾的风险防控仍不能忽视。

许强表示,“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地灾高发区,河道大范围快速抬升将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已实施的部分泥石流治理工程面临防治功能无法有效发挥甚至失效的危险。”

为此,许强在《关于高度重视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长期效应及风险防控的提案》中建议,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重大地灾隐患进行再次排查和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制定防灾预案;加强灾区河道发展演化趋势监测研究,用于指导防灾减灾工作;建立灾区地灾防治工程后期维护机制,保证工程正常发挥效能,延长工程使用寿命;根据轻重缓急,针对地灾威胁严重的地区,尽快启动实施极重灾区地灾流域性综合防治工程。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主委、著名地质学家黄润秋则建议加强地震灾区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治,他的建议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以来,汶川地震灾区频繁发生重大山洪泥石流。虽然一次强震后,地质灾害频度增加,属正常现象,但是,黄润秋实地调查反复研究后认为,汶川地震灾区出现的山洪泥石流呈现出非同寻常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三大二难”,即:规模大、泥石流沟道地形坡度大、危害和风险大及评价预测难、工程治理难。

为此,黄润秋建议,尽快编制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中长期规划,科学、有序、高效地指导实施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投入;及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资金渠道,用于保障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后期运行维护,长期发挥应有的防灾效益;在地震地质灾害高易发、高风险流域应逐步规划建设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提高技术水平,实现地质灾害的自动实时监测,由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多种媒介实时发布防灾预警信息,提高灾区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建设公益信息共享机制,增强防灾减灾应急响应能力;依托国内这一领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组织省内外科技力量,通过设立系统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灾区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和防治技术的科技攻关,修订和编写适于高地震烈度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1   2   3   4   5   6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