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8月19日成立以来,已经有1600多个村子申请加入腾讯公益“为村开放平台”。这个平台正在进行一场利用移动互联网改变中国乡村面貌的实验。
用微信找回走丢的牛
从贵州省的贵阳机场坐大巴,要走4个小时的高速和1个小时的蜿蜒山路,才能到达黎平县铜关村。这里是腾讯“为村”项目的第一个试点村。
村里有400多户人家,九成为侗族人。和中国其他村庄一样,年轻人普遍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儿童,村民人均收入只有2600元人民币。
早从2009年开始,腾讯公益就在云贵展开了乡村帮扶的探索和尝试,主要为捐赠物资和助学。在这个过程中,“为村”项目负责人、腾讯企业社会责任总监陈圆圆看到乡村存在的三个典型问题:信息失连、财富失连、情感失连。她逐渐意识到,乡村最需要的不是直接给钱给物,而是一种连接城市的能力。
互联网与农村结合在PC时代并不易行,问题在于电脑设备成本和培训难度。陈圆圆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有没有可能短期内,通过网络的开通、硬件普及,以及“为村”设计的“移动互联网工具包”,让铜关村跨越数字鸿沟?
“为村”项目试点村建立的铜关侗族生态博物馆,给村民一份在家门口有尊严的收入
当时,铜关村里留守的群众,有智能手机的不超过15%。腾讯团队整合资源,找来中兴通讯捐赠智能手机、中国移动为这个村庄架设了4G基站、贵州移动为村民赠送上网流量,然后指导铜关村村委和村民带头人开始使用,其中甚至包括不识字的老人。
菲菲妈是尝试者之一。她拿到了一部白色智能手机,此前她一直用一部黑白手机,而且由于话费昂贵,用的很少。她很快学会了用手机上网,并用上了微信—这款腾讯公司的产品,是目前中国最广泛使用的社交软件,活跃用户超过8亿人。
女儿菲菲是她的第一个微信好友,俩人闹别扭时,菲菲妈就给她发微信让她下来吃饭。作为村里歌队的队长,菲菲妈还建立了一个歌队微信群,用于日常聊天、下发通知甚至是发放演出费。
2015年4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来到铜关村拍摄纪录片,采访结束后,菲菲妈拿出手机主动和英俊的外国主持人合影,并将它发到了朋友圈。
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而言,智能手机最大的用处是可以用来与在外地务工的儿子视频聊天,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铜关村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村级公众服务号,这是一个村务公开和村民议事的平台。其中不但有村寨通知、财务公开等事宜,还有投票调查、活动召集、公共事务意见交流、文化活动分享等,村民们甚至可以给村委会的工作点上“好评”、“中评”和“差评”。
毫无疑问,这对以往的村务工作是一个巨大的革新。村民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通知,当村里一位老人发现公众号上的低保名单没有自己的名字后,哭着跑到村委说明情况。村委在核实之后,迅速为她成功办理了低保。
铜关村村支书吴珍刚说,选举、低保户评选、财务公开,最容易遭遇村民的质询。“这就要求村干部要有高水平高素质,做事讲原则,敢碰硬,要公平、公正、公开。”吴珍刚说。
他自己创建了一个微信群,用于发布村里的紧急情况。“有天晚上村里发生了一起盗窃耕牛案件,失主用手机在群里发出呼吁追捕盗牛贼的消息。半小时后,村里的30多个人就截住了被盗的耕牛。”吴珍刚说。
如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这个侗族村寨的一种生活方式。村民可以在公众号上售卖自己的土特产;进县城想搭顺风车可以在公众号上发布拼车信息,有面包车的村民就会来抢单送客;小卖部购物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