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隆回县湴塘村扶贫“娘子军”扛起致富“大旗”

发布时间: 2017-01-26 14:50:18 | 来源: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 罗健康 曹良海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娘子军,大旗,村民,留守儿童,塘村

“输血式”变“造血式”产业发展紧紧围绕着村民

1月17日,春节临近,村民邹朝晖正在猪血丸子的临时加工厂里忙得不易乐乎,而在新建的加工厂也正抢抓进度。

“我们这里从祖辈开始做猪血丸子,这也是我的拿手活。” 邹朝晖高兴地告诉记者,通过扶贫资金带动、村民入股的形式,村里成立了猪血丸子加工合作社,主要加工猪血丸子、腊肉等农产品。他立马辞去了在外地的工作,第一个报名入股了合作社。“在家门口做事,能赚钱又能照顾家人,再好不过了!而且我们只管做好产品,扶贫队已经对接好了电商平台负责销售。” 邹朝晖脸上笑开了花。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谢海蓉看来,扶贫工作不仅要着眼当前“打基础”,更要放眼未来“管长远”。“产业扶贫,才能彻底改变一个贫困山村的命运。”除了猪血丸子加工合作社,湴塘村还成立了手工编织协会、大蒜种植合作社,建立果蔬套种基地、冬枣基地、黄桃基地,产业发展紧紧围绕着村民,不少村民和贫困户参与合作社,不但出资入股,还能在家做产业。不但有入股分红,还有务工收入。

村水果基地的冬枣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各种果实三年后挂果投产,预计实现村集体年收入约50万元;在家的妇女参加手工编织培训,如今已供不应求;今年种植80亩红皮香蒜,有90余户村民直接入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一场真正变“输血式”为“造血式”的扶贫攻坚战正在持续上演。

湖南隆回县湴塘村扶贫“娘子军”扛起致富“大旗”

  谢海蓉和李沛斌及奶奶在一起。(图 刘正飞)

开展村风文明建设,精神上拔了穷根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深冬的严寒,让这个偏僻的山村更显得寒气逼人,但音乐一响,村民活动中心广场上自发而来的大妈们便摆动起腰肢,跳起了广场舞。

“以前村里基本没有娱乐活动和场所,天一黑路上很少有人行走,各自在家里忙活,村里冷冷清清。”

为进一步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村民开展活动提供场地,在2015年已建成的“五保之家”项目的基础上,完善和拓展其功能,将村民休闲健身、技能培训中心、留守儿童之家暨村图书室、妇女之家、志愿者服务站等纳入到“村民活动中心”。修建宣传长栏,设立“儿童快乐家园”活动室,配置电脑、电视机、儿童玩具、儿童读物。“知心屋”项目的落户,改扩充村农家书屋,增添电视、阅览桌椅等配套设施设备,图书总册数已达4000多册。

在全村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每家每户制作家风家训牌;在全村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活动,评出了 “最美家庭”、“最美婆婆”、“最美媳妇”、“热心公益之家”、“最清洁家园”;为村民健身队购置腰鼓;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购置志愿服、帽及标识;为环保小卫士购置环卫服、帽及标识。组建了党员义务服务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治安巡逻队,定期开展治安巡逻活动。成立互助救济基金会,发扬邻里互信、互助友爱的良好风气。扶贫工作队发挥妇联扶贫的优势,开展村风文明建设,在精神上拔穷根。

“村民什么时候脱贫,我什么时候回来结婚!”

2016年,驻村扶贫队根据贫困户识别标准,最终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254人,其中2016年脱贫29户97人。

把村民当亲人,才能跟他们走得更近。扶贫工作组对年迈孤寡老人、单亲家庭等贫困对象,嘘寒问暖、买衣送物;对家庭困难留守儿童,在学习教育、物质生活和精神心理等各方面予以帮助和指导;对五保户、大病患者,为其申请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兜底。她们的真心、热情,温暖着湴塘村的人们。

湴塘村1组村民孙君元,因突患脑溢血致全身瘫痪,并丧失语言功能。时任省妇联主席杜亚玲,亲自请湘雅医院脑科专家给孙君元看病,多次为其买药。如今,孙君元的病情明显好转,能拄着拐杖慢走,并能进行简短交流。湴塘村1组李沛斌,7岁,孤儿,几个月大就由70多岁的奶奶阳顺贞一手带大。谢海蓉主任多次给李沛斌买奶粉、牙刷牙膏、衣服鞋子、棉被,还时常关心李沛斌的学习情况,教他读书认字。这些举动深深的感动了阳顺贞老人,她立下孙辈们必须称谢海蓉为“姑姑”,儿子必须陈“姐姐”或“妹妹”规矩。谢海蓉在老人的心里已是家人,“她对我比亲生的还好呢” 阳顺贞老人不停的称赞。

扶贫工作队对待村民如亲人,对待自己和亲人却又有点“不留情面”。今年29岁的李玉婷去年本打算和在大学里相恋六年的男友结婚,接到扶贫工作安排的通知时后,她的思想斗争不可谓不激烈,但一想到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光荣使命,李玉婷狠心将婚礼延迟,“村民什么时候脱贫,我什么时候回来结婚!”(刘正飞通讯员 罗健康 曹良海)

     1   2   3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