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藏区行

发布时间:2016-09-22 09:14:00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周 艳 | 责任编辑:石璐

关键词: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西藏自治区,陈全国,其美仁增,高原,牧民,洛桑江村,吴英杰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右一)、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其美仁增(左一)看望贫困户。
 
    天以高为界,地以阔为际。8月的高原藏区,遍地格桑花开,辽阔的西藏自治区,有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有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有淳朴善良的藏族人民。寄托着贫困户的期盼,映着农牧民的笑脸,一场脱贫攻坚的“西藏战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成为这片高原上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西藏自治区政府:顶层设计 因地制宜
 
    高规格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完善的政策体系,是藏区脱贫攻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陈全国,和西藏区政府主席洛桑江村及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都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进行大规模、高频率的调查研究,拿出真金白银,为贫困地区的发展保驾护航。一到晚上七点半,曲水县达嘎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村民便聚集到宽阔的广场,跳起热闹的广场舞。规划有致的村庄在路灯的照耀下,整齐划一,人们的欢歌笑语传得很远、很远。
 

2016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委、县政府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户,组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其中达嘎安置点集中安置184户、712人。县级财政共计投入3063.6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室、村委会、幼儿园等)县级配套资金2063.6万元,产业扶持项目县级配套资金1000万元。整个搬迁过程,贫困户不用掏一分钱。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在搬迁点建设之初,政府高瞻远瞩,提前谋划发展配套产业,以藏鸡、奶牛养殖、种植业三个合作社及商铺经营为主。其中,藏鸡养殖合作社虽只成立2个多月,但已饲养1万羽藏鸡,并持有49%的股份与北京德青源公司合作,由该公司负责产品的销售。

搬迁后,贫困户劳动力统一安排、合作社统一管理、农畜产品统一收购、经营收入统一分配。全村712人中有297名劳动力,其中155名愿意在三个合作社打工的,按照50元/天的标准发放工资;有其它想法的,则组织培训外出就业。经营收入的70%按投资、投劳分配给贫困户,30%作为合作社运营流动资金。

以目前配套产业的发展形势来看,预计奶牛养殖人均分红1308元,商铺经营人均分红338元,藏鸡养殖人均分红1158元,种植联户经营人均分红622元,人均可增收3426元。

房子有了,钱有了,贫困户的心也亮堂了。

记者还参观了达嘎安置点的精准扶贫数据系统、实时监控系统、远程诊疗系统等,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让达嘎安置点走得更快、更远。

今年70岁的白玛,以前住在达嘎乡沟里,4间小房,老两口种田,儿子在外打工。搬迁后,儿子回来了,加入了藏鸡养殖合作社,并在养鸡场打工。采访中,老人脸上一直露着笑容,“生活改变很大,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这么好的生活,水好,路好,房子好,儿子有工作,孙子有学上,村里还统一发粮食、组织体检,好得很!”

如今的达嘎安置点,正力争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点、小康示范村建设示范点、和谐美丽乡村示范点、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

这样的搬迁点,在西藏还有很多。墨竹工卡县嘎则新区集中安置搬迁贫困户100户、404人,贫困户住新房不仅不用花钱,还可以投工投劳挣工资(150元/天)。同时村民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有效避免了建筑质量问题。

2016年以来,西藏自治区筹集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56.55亿元,开工建设分散安置点796个、集中安置点179个,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涉及搬迁1.47万户、6.25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开展得如火如荼,规划引导产业发展更是不甘示弱。

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艾玛乡以前的一片荒滩,由国家投资,政府规划,建设成为总面积4.7万亩的人工饲草基地,包括种子驯化基地315亩,种植了76个牧草品种;多年生饲草2.5万亩,当年生饲草2.2万亩。2015年,基地收益6500万元,其中2200万元用来分红。

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群众”的模式,饲草种植管理技术由北京百绿草业有限公司全程支持,成立人工种草合作联社,合作社涉及周边8个村60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2000余人),通过出售饲草、饲草自用等渠道,人工种草合作社社员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项目前期土地平整、种草,后期割草、清理过程中,吸纳当地贫困群众6000余人次参与项目建设,人均日工资120元。

在饲草基地不远处,政府规划建设了奶牛养殖基地,总投资12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00万元(算合作社资本),日喀则市湘巴农牧产业有限公司(当地民营企业)投资550万元。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养殖场与农户签订奶牛养殖鲜奶销售合作协议,向10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免费提供优质牛犊200头饲养,提供奶牛养殖和防疫技术服务,享受奶牛养殖收益,养殖成熟后年产鲜奶约1000吨,公司以市场价回购所产鲜奶,每年可实现收入350万元,户均收入3.5万元,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保护神”。同时,项目还拉动了种草业、饲料加工、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吸纳10名贫困户劳动力就业。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既要考虑眼前,更要兼顾长远。政府在荒滩地建草场,建养殖场,并引导农牧民使用沼气,既环保又能有效利用能源,这种循环发展的模式,调整了农业结构,升级了产业结构,更是让荒地直接变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宝地”。

    调研组一行查看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拉鲁卡荞麦加工厂产品。

1  2  3  4  >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