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建立政府对农民负责的制度。服务于大农业不应该是随意性的,而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加以保证;服务的手段不应该是简化的,而应该是配套的。围绕农业生产的各个项目,县乡村应从实际出发,层层明确任务指标,签订承包合同,向基层群众提供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
“只要坚持不懈地动员社会上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建立起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那么闽东的大农业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新的重大突破。”他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不搞花架子,一竿子插到底”,到农村一线去锻炼。“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几乎踏遍山川海岛,走访穷乡僻壤,倾听群众心声,探求脱贫致富之道。
派干部到农村一线,被形象地称之为“蹲点”。1989年,地直机关47个部、委、办、局抽调干部100多人组成扶贫工作队,入驻21个贫困乡、村;9个县的县直机关抽调干部1000多人组成扶贫工作队,进驻397个贫困村。一些县的县直机关,甚至出现“蹲点”干部人数超过了在机关办公干部人数的情形。工作队驻点后,对贫困状况开展调查摸底,对贫困线以下的农户进行造册立卡,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对有的贫困户,通过发给扶贫“周转金”扶持发展脱贫项目;对有的贫困户,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对有的贫困户,通过引导到乡镇企业就业,提高劳务收入。
同时,扶贫工作队还加强宣传和引导,努力改变有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鼓励他们大胆“走出去、闯市场”。通过下派工作队驻点扶贫,大大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同时也转变了机关工作作风,锻炼了干部队伍,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干部驻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农村急需有公心、有威信、有市场经济意识、敢想敢闯的村干部,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1989年,地委、行署领导以及地直机关63名处级以上干部挂钩77个“基层支部联系点”,推动农村党建,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党建联系网络。创办乡镇党校120所,设立电教播放点452个,对全区所有行政村主干进行轮训。同时,整顿了村支部班子、调整充实村支书村支委,村级党组织各项制度逐步得到完善。
此外,由于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农村“一事一议”奖补政策不断完善,使得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有了更多的选择。许多村开始探索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或是投资入股效益稳定的经济实体,来实现村财积累。同时,那些当年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乡镇企业,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涤荡之后,经过不断的淘汰、重组、提升,逐步变成了闽东大大小小上千家农业企业,其中不乏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中坚力量。
四
一任接着一任干。新世纪以来,闽东“大农业”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尤其是近年来宁德市委、市政府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高起点推进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信息化、专业化,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市委、市政府先后科学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市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方案》、《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办法》及《全市山地农业示范基地评选办法》等政策文件,有力推进全市高优农业、设施农业和山地农业发展,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打下了奠定基础。
思路变,山海变。围绕2017年实现“2324”的奋斗目标,宁德市牢牢把握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做强茶叶、水产业、食用菌“三大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科技引领、市场引导,创新机制、增强活力,环境友好、持续发展;突出抓好机制创新、科技推广、市场引导、教育培训、典型示范等重点工作。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走出了一条彰显闽东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在宁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初步形成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山区绿色农业产业带和城郊平原高优农业示范区的“两带一区”农业区域布局,谱写了新篇章。农民人均收入逐年攀升,增幅居全省首位。越来越多百姓富裕、生态优美的乡村涌现出来。广大农户终于通过发展现代大农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