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脱贫致富要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

发布时间: 2015-03-06 16:37:10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习近平 大农业 脱贫致富

今天出版的《闽东日报》刊登文章:《重读<摆脱贫困>体会2:“脱贫致富要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全文如下:

1988年9月,在《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中,对闽东要走什么样的经济发展路子,习近平同志说:“关键在于农业、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如何发展农业,他回答道:“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小农业也是没有多大前途的,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

闽东依山傍海,有丰富的山海资源,与全国其他贫困地区相比,是不同层次上的贫困,属于困(难)而不贫(瘠)的地区。

“农业是闽东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点”,如何发展农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是关键性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要想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什么是大农业呢?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小农业是满足自给的自然经济,大农业是面对市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他在整个国家的宏观格局内对发展农业问题的“闽东思考”。

这里农业的外延已扩展到农林牧副渔的范畴。“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吃山”要抓好林、茶、果。“念海经”既要抓海洋捕捞和挖掘滩涂养殖的潜力,又要重视立足于本地的水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加工。既要发展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坚持富民、富村、富乡、富县并举,又要大力培育各种脱贫致富的典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大唱山海经”为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方向和推动农业综合开发作出了明确的定位。

按照他的构思,“我们制定本地区的发展战略总体还是以发展农业为主,充分开发山海资源,先把农业这个基础培养起来,发挥好乡镇企业和林、茶、果以及水产品生产这三个方面的优势,使广大农民通过发展现代大农业脱贫致富,进行基本的积累,稳定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生产体系。”

“扶持特困、巩固温饱、开发致富、增强后劲”成为当时宁德地委、行署制定的工作方针,也为此后闽东的“三农”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同志要求干部群众必须实现“小农业”意识向“大农业”观念转化。他强调不能再停留在追求单体的经济利益上,要树立农业全面、整体发展观,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将农业作为整体工程综合开发。“闽东农业要上新台阶,闽东脱贫致富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广,就必须在农业综合开发上下功夫。”“向农业多层次、深层次进军。”

1989年5月底,习近平同志深入宁德市(今蕉城区)山村、海岛调研时指出:“坚持走开发山海资源的路子,扎实抓紧发展林业。要重点抓福温沿线三都、飞鸾的绿化工程,加快发展晚熟龙眼、荔枝生产的步伐,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增大紫菜、海带生产面积,重视改善对虾养殖现状,大力支持二都蚶生产。”9月,宁德地委、行署在屏南县召开“全区开发性生产暨脱贫致富现场会”。会上他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所在地的自然地理和潜在资源优势,山区大力发展林、茶、果、竹、油,沿海大力发展鱼、虾、贝、藻。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重点开发、批量生产,形成龙头产品,发展区域经济。”10月,在福安范坑特困乡、坂中畲族乡调研时他强调说:“要制定更高层次的脱贫致富目标,扎扎实实地抓下去。要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大力发展林茶果,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性生产。从过去单纯依靠一只猪、一亩田,进一步发展到一亩林、一亩果等。”

“大农业”的理念贯彻到闽东发展经济的实践之中,全区掀起了开发山海资源的热潮,推出山海开发、林茶果改造垦复、冬种“三个一百万亩”的目标任务。在地委、行署的全力推动下,各地致力发展多种经营,坚持做大做强特色产品。一些原本种植在房前屋后,或生长在深山的地方特色蔬菜、水果、药材等,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并逐渐形成特色产业。1989年,宁德(今蕉城区)晚熟龙眼、福鼎前岐四季柚、寿宁板栗、屏南无核柿、古田油柰、福安水蜜桃、芙蓉李等名优特色水果各连片开发4万亩以上,香菇种植在2亿袋以上。规模发展带来不菲收益,农民尝到了发展多种经营的甜头,政府看到了农业综合开发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重规模经营、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农业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同年,全区完成造林54万亩,育苗1900万株,闽东森林覆盖率终于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全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3.1万吨,比增8.89%。农业综合开发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