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身残志坚心系贫苦村民 勇于担当绽放信念花朵

发布时间: 2014-10-13 15:49:49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国务院扶贫办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军人 自费 慈善 扶贫

四、经验与启示

(一)扶贫开发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拥有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朱彦夫同志14岁参军,18岁失去双手双脚和左眼,昏迷93天,动过47次手术,却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自理。面对群众的期望和家乡的落后面貌,他挺身而出,勇挑支部书记的重担,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张家泉村山山水水间,都深深地印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滚行的“痕迹”。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换来了张家泉村“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景象。这都源于朱彦夫同志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源于他对祖国满腔热血、对乡亲们一片真情。

扶贫开发工作中必然面临不少的苦难,必须要具备这种坚定信念、高尚情怀,才能迎难而上、越战越勇,才能真正带领贫困山村人民走出困境。

(二)扶贫开发必须完善和健全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制度和体系

农村扶贫工作应大力完善和健全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制度和体系。农村的贫困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民没有相关技术,不了解相关技能。物质上的扶持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技术上的掌握、眼界的开阔才能使农民自力更生、自强不息。

朱彦夫自办的夜校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为张家泉村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农民培训内容的选择,需要建立在对农民培训需求的参与式评估的基础上,应由熟悉当地自然、技术条件和农民的接受能力的县级技术和农经部门来进行安排,培训方式和培训规模需根据农民的时间、理解能力进行有效安排,以农民实际接受和消化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

(三)扶贫开发必须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每一个贫困的农村都有其贫困的原因。张家泉村贫困的原因就在于村民没有知识技能、山区土地分布不均且少、水电没有保障等,朱彦夫同志立足于张家泉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教村民知识、技能,创造性的解决土地问题,逐项解决苦难,带领张家泉村走出贫困。

在以后的扶贫工作中,必须要分析山村贫困的根本原因,针对情况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帮扶方案,把扶贫工作做细做实,把每一分扶贫款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四)扶贫开发必须调整农业的单一生产结构

单一的农业种植业结构或者说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不仅无法提高农民收入,解决用钱问题,而且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连吃粮问题也解决不了,甚至还有日益恶化的趋势。

在解决了粮食问题之后,朱彦夫又想方设法让大伙儿收入多点,他号召成立了副业社,铁匠社、木工社、米皮社、馍馍社等;他还带着大家在山上种起了苹果树、花椒树。村民收入逐渐多了起来,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

因此,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畜牧业,能收到明显的脱贫效果。朱彦夫同志的做法充分地表明了调整农业的单一生产结构是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国务院扶贫办供稿)

   上一页   1   2   3   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