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盐碱地的蜕变:中国经验到南南合作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曾经到处都是白花花的盐霜,一年收的麦子只够春节包顿饺子吃。1973年,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来到曲周,将盐碱化最严重的张庄村400亩地作为“试验区中的试验区”。在这实施了打浅井、地成方、树成行、道路通、排水畅五个措施,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之道。1977年,治理后的张庄粮食总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约两倍。
如何尽快复制这一成功经验,早日摆脱盐碱之苦?1982年9月,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农业外资项目,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正式批准“河北农业发展贷款项目协定”,让农大老师们的成功策略能够迅速复制。整个曲周北部农村旧貌换新颜,粮食产量、灌溉面积、林木覆盖率、农民收入等核心指标大幅提高。
2009年,农大又在曲周建起了全国首个“科技小院”,开展实用新技术研究和推广,有效解决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难题。15年来,这一模式被迅速推开。中国已经有157家科研机构成立1800多个科技小院服务乡村。
2019年,中非科技小院项目启动,旨在为非洲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人才。截止目前,已为非洲12个国家培养了90余名青年人才。刚刚揭牌的“科技小院”非洲中心,将以马拉维为中心辐射非洲。
农大师生50年来持续接力缔造的曲周模式,正在深刻影响非洲农业技术的推广进程。
曲周县从荒芜到肥沃的旅程,见证了人类韧性和国际合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