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粟田梅在展示侗锦作品(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袁汝婷 摄
新华社长沙12月13日电(记者袁汝婷 周勉)年过四十的粟胜地坐在织机前,飞梭走线,熟练地数纱、挑花、打锦。10年前,这名家在偏远山区的侗乡妇女一定想不到,山旮旯里的老手艺,有一天会成为全村脱贫的法宝。
粟胜地的家乡在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这里地处湖南西南角,曾是个贫困村,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明星村”。
粟胜地和村里的“织女”们都觉得,村子的发展多亏了一个人,那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粟田梅。56岁的粟田梅是文坡村党委书记,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在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当地农妇在织造侗锦(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
作为非遗传承人,粟田梅一心想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她的目光停留在自己最熟悉的侗锦上。
侗乡女子往往从12岁开始学习织锦,古老的手艺以母传女的方式代代相传。要把老手艺变成新产业,首先要有人才。粟田梅办起免费的侗锦培训班,学员来自全县各乡镇和周边的广西、贵州等地。截至目前,通道县已有4000余名妇女熟练掌握侗锦织造技艺。
各家各户都能织锦了,可产业怎么“化零为整”?有了人才,更要有平台。怀着这样的念头,粟田梅和侗锦合作社全体成员商议,将合作社并入通道锦绣文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由村里统一管理。
织得好,还要卖得好。为打开销路,粟田梅主动与高校、企业对接合作,在侗锦产品中引入更时尚的文化创意概念,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还打开了国际市场。企业订单收购的模式,确保销售渠道的稳定,也让更多“织女”安下心来,不再陷入产品“有时卖得好,有时卖不掉”的窘境。
在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当地农妇在织造侗锦(12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
如今,文坡村有200余名村民参与侗锦产业,年产值达400余万元。2018年,文坡村整村脱贫。
“90后”龙利菊是文坡村村民。2016年春节前夕,在广东打工的她回到村里,听说粟田梅带大家发展侗锦产业,果断加入成为一名“织女”。如今,她每个月能赚3000元。“不出去打工了,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孩子。”龙利菊高兴地说。
“在侗乡百姓心里,侗锦寄托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粟田梅说,“老手艺不仅不能失传,我们还要用它织出一条通往幸福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