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7月19日电 题:山沟里的店主养成记
新华社记者李文哲、冯碧箫
沟岭川不宜发展产业,是不少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拦路虎”。记者近日在河南伏牛山区、太行山区等多个村庄走访发现,昔日穷山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度假休闲,山区群众当起农家宾馆、民宿的店主,吃上了“旅游饭”,奔向了小康路。
这是7月18日拍摄的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东坪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弄潮儿:拔掉思想的穷根
“这两天订房的特别多。山里凉快,空气又好,城里人来一住就是小半月。”盘算起避暑旺季的农家宾馆生意,西峡县东坪村村民王小华喜笑颜开。
东坪村位于老界岭脚下,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几年前,得知村里要发展旅游的王小华心里并不踏实,“建农家宾馆要投钱,万一赔了日子可咋过。”
拓荒沟岭川,先拓群众思想上的“荒”。为此,当地政府出资,村干部组织村民们包车到河南重渡沟、陕西袁家村等乡村旅游地,学经营本领。各地去了好几趟,王小华有了信心。
不久后,王小华的农家宾馆开业,当年暑假两个月收入近6万元。随着东坪村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源源不断的客源拉动当地400多人就业。
记者走进另一家农家宾馆,店主王国峰熟练地掏出自家名片,上面写着“城里人的口味 农家人的特色”。“前一阵客人少,我把大厨送到城里去学习,现在西餐也难不倒咱。”王国峰说。
“祖祖辈辈靠上山砍柴、挖药材的群众,不拔掉穷根怎么能发展。”在东坪村党支部书记吕振华看来,群众思想素质的变化是发展内生动力。
这是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重渡沟内的一家民宿(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文哲 摄
创客们:走在市场的前沿
开发于上世纪90年代的栾川县重渡沟,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近两年,多家店主谋求民宿转型,创意十足。
打开手机微信,通过小程序,未到房间前就可以调控房间内的空调、窗帘、灯光等……登记入住完毕,住客先开始的就是场科技感十足的智慧之旅。
据这家名叫“溪上鹊鸣”的民宿店主刘亮介绍,2018年底,他将农家宾馆改建为“全电”民宿,“供暖、灶具等设施也实现了电能替代,一楼设有洛阳市图书馆馆外阅览点,藏书3000余册,民宿风与科技感相融合,成为卖点。”
在民宿“栖上原舍”,私家泳池成了深山里的网红打卡地。“我们设计了浴缸阳台房、观山大床房等各种房型,床品等均是国内一线品牌。”店主赵玉波说,居住品质上来了,营业额就翻了几倍。
重渡沟变了。曾经为了看山看水来到重渡沟的游客,现在自驾来此却是为了“住民宿”。“我和闺蜜带着孩子来的,也不打算逛景区,就想换个环境住住,放空心情。”住客薛阳洁说。
这是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重渡沟内的一家民宿(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文哲 摄
燕归巢:铺筑乡村振兴之路
在焦作云台山脚下的岸上村,23岁的村民张杰退伍回乡后没有像哥哥一样外出工作,而是留在村里协助父亲打理自家民宿。
不同于父辈们经营农家乐时的简单粗放,张杰更加注重互联网流量的利用。“我们请了专业设计师设计民宿,并把客房挂在旅游网站上,游客在网上订房间、晒居住体验,不少新客就被照片和评论吸引来了。”张杰说。
石头房子,木质楼梯,青石板路,与民宿的名字“朴居”浑然天成;傍山的房间里,落地窗外群山环绕,有网友赠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你若住这里,犹如活神仙!”
“去年才开业,下半年收入就有近300万元。”在张杰眼中,父亲当年包下的这片荒山头是“金银川”,也承载着自己建设家乡的梦。
截至目前,河南已培育旅游扶贫示范县1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个,吸引了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归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旅游扶贫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助力了乡村振兴。河南将全面激活美丽乡村资源,让更多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