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村村民张余国在自家的农家民宿前眺望。新华网发(曹妤 摄)
鲜翠欲滴的酒泉香脆李。新华网发(曹妤 摄)
观景台俯瞰木龙村的田园美景。新华网发(曹妤 摄)
新华网重庆7月13日电(欧阳虹云 曹妤)重庆市东北部,渝陕鄂交界处,大巴山东段南麓数不尽的弯道山路尽头,是重庆最偏远的区县之一——巫溪县。
地远山险,发展滞后,使得巫溪成为重庆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县之一,2014年底,新一轮建档立卡时巫溪共识别出贫困村150个、贫困人口8.6万人。
五年来,巫溪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截至2019年底,巫溪累计实现150个贫困村销号、减贫1050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5%。今年2月,巫溪县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成功“摘帽”背后,是巫溪在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个坚实脚印,也是巫溪人民献给脱贫攻坚决胜年的一份满意答卷。
从“三大坨”到“四幅景”
农旅融合,村民观念变了
巫溪县西部,距县城122公里,红池镇是全县32个乡镇中最偏远的一个。紧邻红池坝景区,茶山村就坐落于此。
该村地形以山地为主,境内山大坡陡,立体地貌明显,长久以来,红苕、玉米、土豆是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被称之为“三大坨”。但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现实让这个村庄依靠发展农业产业致富成为“白日梦”。
如何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村子经济发展的必答题。而首先要面对的难题,就是如何改变村民陈旧的思想观念。于是,2018年底,村里开办了乡贤民德堂,组织起一批有德高望重的老人来为村民做思想工作,而张余国就是其中一个。
今年71岁的张余国是一名乡村教师,有着30年教龄的他是村里的老前辈,“很多村民都是我之前的学生,有些村民不愿意配合工作,我就跟镇长去做工作,告诉他们旧脑筋要改改了,一定要配合村里的工作,不能拖了茶山村发展的后腿。”
坚持不懈终于有了成效,2018年,由村集体牵头按照“确权不确界”方式,将土地整体流转,有效破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产业规模标准上不去等问题,流转土地1200余亩,建设标准化果园400亩、茶园370亩、中药材基地430亩,建立“农户保底收益+劳务派工+收益分红”利益链接机制。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茶山村的四大核心景观终于初见雏形:李花樱花菊花交相辉映的美景比比皆是;果园里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巫溪秀芽漫山翠绿贯穿春夏秋季;房前有树,屋后有花构成了独特的乡村“微田园”。
如今的茶山村,掩映在茶树、李树之中,红瓦白墙的二层小楼鳞次栉比,平坦宽敞的街道不时有轿车驶过,有些是回家探亲的家人,有些是前来游玩的客人。
“自从开始打造农旅融合示范片区,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去外面打工的村民回来,都找不到自己的家门。”红池镇镇长唐庆笑着说,目前村里已建成云中客栈(民宿接待中心)、“森林人家”示范户10户,启动15户星级农家乐建设,去年,茶山村被纳入重庆市乡村振兴试点村,2020年以茶山村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红池云乡国家3A级景区创建成功,如今,乡村旅游品牌越来越亮了。
从“埋头种地”到“抬头观天”
产业振兴,农民钱袋鼓了
每到7月, 在巫溪县城厢镇酒泉村的脆李园里,都能看到一片繁忙的景象:脆李压弯枝头,农民正在忙采收,脸上的笑容难以言表。
很难想象,六年前,酒泉村的村民们还在埋头种地,而所谓的种地,也不过是“见缝插针”——山大坡陡,土地贫瘠,导致酒泉村成片的农田更是少之又少。
数据显示,2010年,酒泉村超过80%的青壮年常年外出,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300元, 面对遍布石头的大山和一贫如洗的酒泉人,酒泉村该如何改变?
“现在的农民,不能只顾埋头种地,要学会抬头观天,要想好自己的项目,想好自己的品种。”2014年,巫溪县酒泉村的脆李种植大户陶家平在重庆培训学习时,记住了老师说的这句话。
抬头观天该怎么观,经过酒泉村村干部多方调研,酒泉村最终决定栽植青脆李。“选择青脆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村自然条件适合青脆李生长,二是我们村本身就有种植青脆李的传统。
而作为村里脆李种植第一批人,陶家平也成为了酒泉村脆李产业发展的领路人之一。
这天,在自家李子收购点,陶家平将这一季卖脆李收来的八万块钞票整整齐齐的码在桌上,一旁的村民楞楞的看直了眼睛。也就是这一年,陶家平所在的酒泉村二组40余户村民,全都种上了青脆李,用陶家平的话说就是 “就像一夜之间长出来的。”
为了彻底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2013年11月,酒泉村注册了“酒泉香脆李”的商标。“商标有了,通过几次展销会,酒泉香脆李的名声也有了,不仅销路不愁,更是供不应求。”
如今,酒泉村的脆李订单早已走出了深山,重庆、湖北、上海、福建、山东……每年,各个省市的订单络绎不绝,每到收获时节,农民在自家的果园里忙得不亦乐乎。
数据显示,到2019年,酒泉村李子专业合作实现总收入600多万元,盈利35余万元,帮助包括81户贫困户在内地210户农户户均增收20000元,助推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从“治困境”到“美环境”
乡村治理,美丽家园净了
在凤凰镇木龙村,提起胡述奎,村民们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今年71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木龙村人,当过村、乡干部、电站厂长、乡党委副书记、乡人大主席。自2010年退休后,他回到了老家照顾年迈的双亲。
66岁这年,他被返聘为木龙村支部书记,五年来,他不断转变意识、进行乡村整治、解决实际困难、在他的带领下,木龙村乡村现代化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抓基础,重民生”,是他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关注的重点。
“雨天两腿泥,晴天一身土。”曾经的木龙村,是典型的山区农村,村里道路年久失修,村民出行极度不便,胡述奎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三年来,木龙村在他的带领下,新修村级公路2.7公里,扩宽6米以上公路12.7公里,整治田间道路15公里,整修新修山坪塘20口。
路通了,胡述奎还是闲不住,又把视线落在了道路两旁的土坯房上:“都是过去村民自己盖的土屋,屋顶上乱堆乱放着柴草,极其不美观。”
2014年,木龙村终于争取到了县上的一个危旧房改造项目,本来统一采购的房瓦是青色的,但是胡述奎发现青瓦房屋在葱郁的树林中显得不好看,影响他打造观光旅游村的规划。为此,他四处走访考察文峰三宝、上磺羊桥等地农民新村,最终决定采用牢实的景德镇红瓦来盖。
然而,硬件设施做好了,离达到美丽乡村的标准却还差得远,“修路难,建房难,改变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更是难上加难。”
柴草乱放、粪便乱堆、污水乱排。对于乡亲们生活中的一些生活陋习,村里多次召开群众会,村干部更是从自家做起,身体力行为村民们树立榜样。“垃圾分类管理,日清月结,统一运往垃圾点,柴草规划码放整起,下水道连同市政的污水管网,在村民家中安装四格式化粪池处理生活粪便,动物粪便封闭式堆码发酵就近还田。”
如今,走进木龙村,修葺一新的田园小楼在青山绿水之中若隐若现,43000株美国红枫,10000株各类花草、2000株行道树,远远望去,像一幅美丽的山村写生画。
“如今,村里环境美了,蚊虫少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村民脸上的笑脸也多了。”胡述奎表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希望通过努力,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将木龙村打造成“巫溪后花园,美丽花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