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蝶变:创新一子落 发展满盘活

发布时间:2019-11-11 09:46:55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作者: 张均斌 王海涵 见习记者 朱彩云 张博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中部省份,安徽,创新,高质量发展

创新加速转型升级

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用“闯出五条发展新路子”概括安徽向前奔跑的秘诀。其中,创新成为加速安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安徽合肥高新区“量子大道”最能为安徽的科技创新代言。前者创建的“人造太阳”装置,去年首次实现了等离子体电子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的稳定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后者诞生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次在空间尺度验证已有百年历史的量子理论的真实性。

“原始创新需要条件,而对于原始创新的成果,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其转化为高新技术成果,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感慨,“科研工作做了半截子是很遗憾的。”

2012年开始运作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正用协同创新回应匡光力的思考。通过集聚人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与培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该研究院渐成推进产业创新的转化平台。

截至2018年年底,该院累计引进各类人才602人,拥有各类专利161项,发明专利48项;建成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应用工程技术中心11家,建设联合实验室52家;累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28项,合同金额2.02亿元,累计孵化企业233家。

从突出“钱变纸”的原始创新,把握科技竞争主动权,到将其与“纸变钱”的产业创新相结合“两翼齐飞”,“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的发展思路让安徽的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方阵。

更多的专业人才看到了这里的实力与活力,在此扎根,为当地的产业集聚形成人才动力。

20年前,中科大的6名在校大学生开始探索人工智能,后来他们创立的科大讯飞成为“中国声谷”的代表性企业。10年前,哈佛博士后王俊峰在“科学岛”看到强磁场科学中心的规划蓝图后就决定留下。该中心后来搭建起了生命科学领域完整的研究链条,并形成了癌症研究和磁生物学相关研究两条研究线路。

量子产业集群也在安徽兴起。自从2009年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高新区成立后,多家主营量子技术的企业相继落户合肥。目前,该高新区直接从事量子领域的科研人员数量达600人。

可以说,在“两翼齐飞”的思路统筹下,安徽初步形成了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开发再到成果转化与产业创新的创新链条。在“芯屏器合”(即芯片产业、平板显示产业、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的产业板块布局中,已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五大新兴产业。目前,安徽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达5400多家。

<  1  2  3  >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