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并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解决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而与往年仅仅关注三农问题不同,今年的2月4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并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那么,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有何新的政策突破?又该如何实施?
从三农政策走向城乡融合
与过去的中央一号文件相比,今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乡村振兴。它不再仅仅关注三农,而是涉及到乡村与城市更宽广的领域,这也是今年的一号文件与过去最大的不同之处。
过去的一号文件主要包括农业、农村与农民,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突破了过去仅仅局限在三农的格局,是从一个更广阔的领域、更大的视野、更长远的视角进行战略布局。
中央一号文件主要从乡村振兴的五大要素出发,提出具体的政策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振兴的人、财、物来源以及组织保障机制进行布局,提出许多有创新的政策。由于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与过去万字左右的中央一号文件相比,今年的一号文件有16000多字,非常厚重。它既是对2018年三农工作进行的全面部署,更是对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长远发展进行一个全面布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何围绕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进行全面政策布置,可以用20个字概括,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与生活富裕。
发力目标明确
我国农业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在向小康阶段迈进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挑战:如优质农产品供给还不足,传统的小农服务还远远不够,产业融合还没有破题。因此,要通过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这两个抓手让产业兴旺。要从国家层面进行质量兴农的规划,建立健全质量性能的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与考核体系等,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产业链的延伸来提升农产品质量。
产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要实现生态宜居,首先就是要加强山水林田湖的建设。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因此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与保护。同时,还要对农村目前存在的突出的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整治。目前我国农村的环境存在不少问题,包括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村废弃物处理缺乏,还有塑料薄膜与秸秆利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等,需要通过综合整治来解决。
一个理想的农村一定是风清气正的地方,有良好的家风和淳朴的民风。要通过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推进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建设,来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与集体意识,通过弘扬国家农村传统文化与加强对农村文化的保护来振兴乡风文明。
近年来,我国乡村治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包括村庄基层干部队伍老化、知识跟不上,还有部分村庄出现黑恶势力,各种宗教热、寺庙热等。村庄选举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家族控制、金钱开道等。针对这些问题,十九大提出要重视自治、法治、德治的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而一个理想的乡村治理体系,一定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同时要加强党组织建设,为老化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输入新生代力量。
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这需要通过加强农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的普及,建立寄宿制教育,还有中小学免费午餐、向乡村教师倾斜等,以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医疗体系,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的问题;通过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气、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把农村的垃圾、污水处理等解决好,使农村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乡村振兴需要诸多政策创新
乡村振兴需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首先就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农民的承包期在二轮承包结束后再延长30年,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只有让土地掌握在农民手中,国家的粮食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另外一个重大政策突破是宅基地的三权分置。在保证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民资格权不变的前提下,放活其使用权。我国农民的宅基地有3亿亩,近三分之一在闲置。通过使用权的流转,可以让这些闲置的农村非农建设用地得到有效利用,在城市工作的农民还可以每年得到财产收益,农村的产业新业态也有了用地保障。
此外,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资金保障,如何对乡村振兴进行规划引领等,文件都提出了明确的意见。乡村政策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相信在这些重大政策创新中,我国的乡村一定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