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善红创新“三业”联动模式  贫困地区“骨头长肉”

发布时间:2017-09-25 15:14:30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扶贫办 | 责任编辑:焦梦

关键词: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有机农业,因地制宜

    编者按:荣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的周善红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秉持“富不忘本、饮水思源”的朴素情怀,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事业中。


周善红走访扬州郭村贫困户

周善红现任民营企业、江苏万顺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全国贫困村结对帮扶行动工作组副组长。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创业之星、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创业之星等称号。

周善红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秉持“富不忘本、饮水思源”的朴素情怀,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事业中。2014年起,周善红率先实践、带头示范,并与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全国贫困村结对帮扶行动工作组组长、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合作,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在一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探索出一条发展产业、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三业”联动、精准扶贫模式,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在福建省寿宁县下党村创建“定制爱心茶园”、在陕西省富平县漫町村成立满塬红花椒农业合作社、在江苏省扬州市张倪村兴建1000多亩现代有机农业种植基地,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帮助53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投入1000万元为56个国家级贫困县培训1000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和500名扶贫创业导师,目前300多人成功创业;在江西、陕西、福建、广西、甘肃、河北等地贫困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其中3000多名贫困人口在万顺集团就业有稳定收入而脱贫。

周善红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创新“三业”联动精准扶贫模式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周善红富平工作期间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贫困地区和群众有了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周善红一直认为,贫困地区要“靠自己骨头长肉”,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脱贫之路。扶贫工作的“第一要务”要让贫困地区“骨头长肉”,就是要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百姓脱贫致富。

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是一个革命老区,也是习总书记任宁德市委书记期间亲自挂点和长期牵挂的贫困村。全村人靠山吃山,依靠种植脐橙、锥栗、茶叶等,2013年的人均纯收入仅为4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周善红调研发现,下党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湿润,生态环境好,非常适宜茶叶生长,但由于交通、销路等因素制约,当地农民种茶积极性不高。他以企业家特有的眼光分析认为,茶叶种植是下党村的传统产业,也是富民产业,下党村要实现脱贫,就必须放大茶叶种植优势。于是,他提出了“种植先行、项目引领,商贸推进、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独具匠心地创建了全国首家“定制爱心茶园”——只租茶园不卖茶叶,企业或爱心人士签订茶园认租合同,由村里将认租茶园的茶“定制”给他们,并打响了“下乡的味道”茶叶品牌。目前,“定制爱心茶园”规模达600亩,吸引了10多名爱心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前来认租茶园。由于有了投入和销路,下党村农民发展茶业的积极性高涨,每亩效益也由过去的2400元提高到6000元左右,仅此一项就为当地农民每年增加纯收入200万元。2016年全村集体收入近2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1000元,实现了脱贫阶段性目标。

“输血”不如“造血”。通过在下党村的扶贫实践,周善红总结出一条经验:打胜脱贫攻坚战,必须根据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绿色产业,使其成为当地脱贫、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2016年,在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劳模企业家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座谈会上,周善红与陕西省富平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结对帮扶该县老庙、到贤、曹村三个乡镇摘掉贫困的帽子。针对当地花椒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等实际情况,周善红因地制宜在老庙漫町村成立满塬红花椒农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推动当地花椒规模种植达到1000亩。投资400万元兴建了花椒烘干厂和炼油厂,对花椒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实现每亩花椒种植增收1500元,带动周边村镇贫困人口2000多人增收脱贫。同时,一期投资350万元,进行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目前,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中,预计每年可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200万元。

1  2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