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据
心系扶贫 锲而不舍
作为新闻记者,王绍据不仅发挥“社会活动家”的作用,而且一直为扶贫的实践坚持努力着。当《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和党中央文件号召开展扶贫时,他鼓动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再次进山为下山溪村“把脉”,实施特殊政策。为了帮助孩子们上学,他请求县教育局为这里兴办一个初小班,还帮助物色培训一名民办教师兼赤脚医生,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
在扶贫过程中,他用记者手中之笔,不断发现和总结经验教训,加以引导。当下山溪村民们对脱贫信心不足时,他撰写了《烂泥也能糊上墙》,鼓励他们树立志气;当村里人养的猪、羊等牲畜发病时,他就带着科技书籍向他们传授饲养知识;当这个穷村“输血”多年成效甚微时,他接连进山13趟,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是:这里的自然条件过于恶劣,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便写下《十年贫困帽,为何摘不掉》的长篇通讯,阐述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提出“弱鸟先飞”的理念,提出了另一种思路——“换血”刨穷根,弱鸟早离窝,进行异地搬迁。他的建议得到当时宁德地委、行署主要领导赞成和支持,经过县、乡、村三级班子讨论一致意见,将下山溪村搬到赤溪行政村所在地。当时搬迁集资,他带头捐款两个月的工资额。
1995年5月,下山溪村搬迁到赤溪后,遇上饮水、上厕、用电、墓地等等生活问题。他当时已调任闽东日报总编辑,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每次驱车200多公里赶来与当地领导干部商讨解决办法。鉴于各级财政拮据,他回到报社到处“化缘”,筹到一笔资金,不但为各户村民及时安装了门窗玻璃,而且拉上电线、装上电灯,使穷村第一次有了现代化的照明。为了解决搬迁户的厕所问题,他冒着炎夏酷暑带领村民主任赶到省扶贫协会,求助到一笔现款用于建设公共厕所,解决了难言之隐。看到村民们的孩子念书交学费有困难,他就把自己获得中国新闻奖的6000元奖金,全数送到学校,为18名适龄儿童解决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学费问题。为下一代扶智,造就文化知识,斩断代际的贫困链。
1997年4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新闻扶贫座谈会上,他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特别代表,作了典型发言。《人民日报》华东版用整版篇幅报道了“一位记者与一个扶贫村的故事”。此后,在赤溪村的“造血”脱贫过程中,在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经历中,他不断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的理论指导,汲取政治营养,坚持不懈地努力,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恒心,为赤溪村精心设计,“生态立村,旅游富民”,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做了大量有益的促进工作。使这个曾经闻名全国的特困村成了“中国旅游示范村”、“中国美丽的畲族村”,农民人均年收入比扶贫前的1984年增长了65倍。
王绍据接受采访
老骥伏枥 痴情愈坚
2008年,王绍据从《闽东日报》总编辑岗位退休后,他仍履行着宁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市诚信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省扶贫开发协会常务理事等职责,他不辞辛劳组织新闻媒体不断探索报道赤溪“造血”成功致富的典型经验;同时积极策划、邀请省扶贫协会、省诚信促进会到赤溪村调研考察,精心帮助顶层设计与规划,还多次帮助协调“万博华”、“耕乐源”两家旅游公司,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帮助引进福州一家民俗旅游开发公司到赤溪村落户,开发兴建杜家堡畲族文化产业园,增加旅游新亮点,让村民们拓宽致富门路。当他听说赤溪村学校体育操场没有塑胶跑道需要资金时,他赶到市教育部门协调资助10万元。当他得知村里有几位老人患病难治愈时,他联系好友组织市医院名老中医到村义诊,防止因病返贫……。2015年12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莅赤溪村调研,参观村史展馆后,亲切地握着王绍据的双手说:“感谢你为扶贫事业作出奉献!”
为了使爱心、善心、扶贫真心传承给自己的下一代,2016年正月初三,他带着全家老少到赤溪村。还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掏出6000元,为赤溪小学2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了奖学金,并指定他的孙子在颁奖仪式上发言,要做到扶贫精神代代相传。六一节前,他协调市诚信促进会领导职务,促成赤溪小学评选出15名“诚信之星”,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倡导的“诚信教育进校园”,“诚信必须从娃娃抓起”,努力把 “中国扶贫第一村”打造成诚实守信的好基地。
去年2月19日,他得到习总书记视频连线的高度赞扬和鼓励以来,更是激情迸发,老当益壮。为了响应“发挥余热”的号召,他虽年届古稀,但却顶着严寒及腰椎突出的剧疼,加班加点,苦熬28天,全面总结了赤溪村从“输血”、“换血”到“造血”3个历程的7个方面经验。《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纪实》一书4月27日在赤溪村举行首发式,第一次印刷发行3万册已在省内外售罄。这本书被中组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图书馆联合评为第三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
与此同时,他应邀为宁德市政协文史委主编《滴水·筑梦》40多万字一书,详尽叙说扶贫开发历程的“宁德模式”。去年六月、九月先后两次受人民日报人民网特邀晋京作客“强国论坛”和“新长征圆桌会议”,传播精准扶贫体会。他还接待来自各地党校、高校的教授、学者及新闻媒体的访问、采访达150多次。并应邀为省内外有关扶贫培训班、研修班讲座36场次。他还联系到厦门有位祖传畲药秘方的爱心人士为赤溪村民免费治愈100多例偏头疼患者,最近又为贵州毕节地区策划组织一场大型的免费治顽症活动,帮助正在摆脱贫困的群众根治疾病痛苦,减少医药费开支。
为了探讨怎样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去年国庆节期间,他自费到浙江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考察调研,认真总结那里发展林下经济,林产权抵押贷款、碳汇交易等有效经验,采写成《叶子变票子,鼓起钱袋子》的调查报告,在2016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为全国各地加强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图文由国务院扶贫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