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扶贫扶到心坎上,实惠送进万家门

发布时间: 2017-05-22 12:04:51 |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 高翔 | 责任编辑: 张昊

关键词: 协商民主,庆城县,村堡,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986年

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10月10日开始,甘肃各地帮扶干部一方面对辖区2014、2015两年的脱贫人口进行再次摸底调查,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对收入不达标、饮水不安全、有义务教育阶段辍学人口,以及住危房、患大病的,继续退回未脱贫状态,按贫困人口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对未纳入贫困户的人口进行全面走访,对符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时进行识别纳入。

“我们共剔除不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贫困人口61户,新识别纳入贫困人口176户,2014、2015年已脱贫人口未达到脱贫标准返回贫困人口的49户,并在大数据管理平台中进行了相应操作。”华池县双联办副主任杨军介绍说。

甘肃庆城县也再次进行排查摸底,新纳入贫困户11户44口人,提高了扶贫对象的精准性,做到不漏一户。甘肃宁县在精准扶贫回头看过程中,对个别农户因病、因残、因灾出现返贫现象进行摸排后,新识别纳入贫困户65户244人,让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众跟上队,放下心。

扶贫措施要好

让基层群众在精神扶贫领域得到更多实惠

扶贫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输入,还应有精神领域的鼓励和支持。在庆阳市华池县,基层群众在精神扶贫领域得到的实惠还真不少。

“以前只要有车经过,村子就会被尘土包围,现在道路修好了,村容村貌整洁了,村民的卫生习惯也逐渐养成。”华池县柔远镇李庄村党支部书记贺录银提起过去的李庄,连连摇头。然而,村容村貌的变化并非李庄村人最大的骄傲和自豪。让李庄人最骄傲的,是村史馆。

“谁是村里的老革命,谁家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谁是村里第一个买自行车的人,谁是村里第一个买汽车的人……这里都有记录。”柔远镇党委副书记丁孝华和贺录银带着记者走进李庄村村史馆,一一为记者讲解。

目前,该县已建成位于柔远镇李庄村、上里塬乡柳河村、元城镇高桥村、南梁镇荔园堡村等地的10个村史馆,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通过图片再现、文字说明、实物展示等方式,生动地展现了村上的历史变迁和独特的优秀文化,起到以史育人的积极作用。

“村史馆的建设激发了村民的荣誉感,让大家从内心深处感到自豪,主动回报家乡,争做优秀人、优秀事。”李庄村村支书贺录银说,村史馆建成后,许多群众参观后主动找到村上,捐赠家里有价值的照片和贵重遗物。对此,当地政府为群众颁发了荣誉证书并进行了表彰奖励。

一些行为习惯不好和发展信心不足的群众在村史馆内看到自己先辈的事迹后,改变打麻将和“等、靠、要”的惰习,主动谋求发展,积极创业,重拾昔日的家族光彩。“群众的内生动力被激发是建设村史馆之前我们没有想到的。”县委组织部部长胡正平谈起村史馆建设,尤为激动。

精神领域的引导和帮扶让群众获得了荣誉感,产业发展方面更要见实惠才能让群众安心。

甘肃白银市靖远县乌兰镇东关村910户村民就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受益者。村支部书记李常有告诉记者,从1986年开始,村上就开始治理盐碱地572亩,这些地在后来县里新城开发过程中被征用。在村民大会上,大多数村民同意用补贴款继续搞集体发展。于是,东关村集体投资800万元的靖远四中学生服务区拔地而起,每年各项收入达40万元。2012年,该村又进行新农村建设,盖起了22幢10万平方米的安置小区,用上了天然气、壁挂炉。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东关村集体经济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

     1   2   3   4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