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4月10日电 自然条件差,传统农业无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该怎么去打赢脱贫攻坚战?广西百色面对的困境具有典型意义。然而,仅去年一年,百色就有13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这是如何实现的?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精神之一。解析百色产业扶贫实践,为老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
一个火龙果带“火”老牌贫困村
真良村,隶属百色市田东县思林镇,位于右江河谷一侧的大石山区,扶贫搞了一茬又一茬,贫困帽子一直没能摘下。得益于火龙果种植,去年这个老牌贫困村终于摘帽。
“真良村缺水缺土,长期以来村民从石头缝里抠玉米,每亩产值只有两三百元。”村里的“80后”青年党员梁青松说。
梁青松2008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得知家乡的土壤和气候适合种植火龙果,他萌生回村创业的想法。2012年,他租种5亩地,第二年扩大到50亩。
2014年,田东县大力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镇政府帮助梁青松流转了500亩土地,并且提供水泥桩和苗木补助。
紧接着,梁青松成立了田东县第一家火龙果专业种植合作社,村里45户贫困户全部入社。“土地每亩年‘租金’800元,每户约5亩;每户以县里提供的5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年底分红约800元;基地吸纳30位长期工,月工资1600元,如果有一个劳动力在基地务工,贫困户每年收入起码有2.5万元。”梁青松说。
目前,合作社的火龙果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亩,覆盖到3个贫困村840户贫困户。梁青松的目标是将种植面积发展到2万亩,产值达到2亿元,覆盖数千贫困户。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是百色产业扶贫的重要做法,目前百色80%以上的贫困村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紧密相连,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贫困户的市场风险,还能激发他们参与扶贫产业的内生动力。”广西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文信说。
“扶贫产业对接全国大市场才有前途。”梁青松说。在租种真良村土地时,他承诺5年后火龙果地将全部返还给村民,他只负责育苗、技术指导和销售,现在合作社的火龙果主要销往广东,今年计划借助“百色—北京”果蔬专列进入首都市场。
“产业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一定要遵守市场规律,特别是注重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