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赵有禄是村里的贫困户,夫妻二人又没有正式工作,通过给企业打临工,夫妻俩从最开始每天挣25元一直干到每天挣150元,积少成多,苦尽甘来。家里供出一个大学生,儿子成家立业,眼盼着好日子有了奔头,祸不单行,赵有禄的老母亲得了癌症,治病搭上了全部家当,东拼西凑的一笔钱花了个精光,还欠下一大笔外债。
欠债的日子不好过,赵有禄在亿利找到了一份种树的工作,他感概万千:“感谢亿利给了我种树挣钱的机会,今年我一定好好干,争取早日把老母亲治病借的钱还上。只有吃过苦头,才能尝到甜头,我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赵有禄口中提到的亿利,就是在库布其沙漠成长起来,带动库布其沙区10万百姓脱贫的企业:亿利资源集团。
沙区生态环境有了怎样的变化
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像赵有禄这样的贫困户有很多,亿利资源在沙漠公益性投资30亿元,使库布其沙漠出现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绿洲,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到2015年,库布其沙尘天气比20年前减少95%,年降雨量增至300多毫米,100多种野生动物重现沙区。生态修复为沙区农牧民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年,流沙快把村子占了,一到春季,三天两头地刮‘黄风’。”1992年,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七社的王连斌为了躲避沙害,被迫举家外迁谋生。他回忆,由于环境恶劣,生活艰难,当时社里的20多户人搬走了近一半。
两年前,他和老伴又返回了家乡。七社周围草木萦绕,庄稼繁茂,流沙已不见踪迹。“环境好了,回来还能搞旅游,或者给亿利集团打工,在外面挣的钱除去开销,不一定比家里多。还是在家里好啊。”外迁的村民陆续回归,社里现在增加到30多户。
生态产业怎样带动沙区脱贫
亿利资源先后投资380亿元,在修复库布其沙漠的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一是在全国率先实施资产收益扶贫,大约3000名农牧民把151万亩荒弃沙漠转租给亿利集团,人均收入16.6万元。另外有93万亩农牧民承包的沙漠入股亿利,按30%的固定比例分红。
杭锦旗巴音乌素嘎查牧民吉仁门肯家里原有3000多亩草场,由于沙化严重,2009年被列为禁牧区,一家人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后来,沙地通过流转租给了亿利资源集团,自己也在集团的指导下,学会了种甘草,过去7年已累计收入近30万元。
二是发展以甘草为主导的健康产业。“农牧民有一句顺口溜:种下甜根根,拔掉穷根根。应用平移栽培法,一株甘草约能绿化十几平方米,用3年左右的时间,几十棵甘草可将一亩沙漠改造成良田。每亩甘草每年的收益在400元左右。”甘草种植技术人员王文全介绍。
亿利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公司负责种苗供应、技术服务、订单收购“三到户”,农牧民负责提供土地和种植管护。甘草3年后长成,由亿利加工成复方甘草片、甘草良咽等高附加值健康产品销售。截至目前,亿利集团甘草种植面积累计达220多万亩,带动5000多人脱贫致富。
三是在沙漠治理中为贫困农牧民提供就业机会,先后组建232个治沙民工联队,5820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一人治沙,全家脱贫。
四是产业直接带动,786户农牧民发展起家庭旅馆、餐饮、民族手工业、沙漠越野等服务业,户均年收入10万多元,人均超过3万元。517户农牧民实行标准化养殖和规模化种植,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产业的发展,机会的增加,大量农牧民子女大学毕业生和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纷纷返乡创业就业。
同时,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亿利集团投资1.2亿元,与杭锦旗政府共建集幼儿园、小学、初中、职业高中为一体的寄宿制亿利东方学校。企业还每年提供100万元的专项基金,用于奖励教师和资助贫困学生。目前,在校生规模达31个班、1300多人。
生态产业扶贫带来了哪些回报
昔日飞鸟难越的不毛之地,经过30年治理,如今处处是绿洲。亿利在保护沙漠生态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适度开发沙漠生态产业带动沙区农牧民脱贫,收到了三个宝贵的回报。
一是生态回报。库布其70%的区域得到了治理,沙漠变绿了,绿土地增加了,沙尘暴减少了,生物变多了,气候改善了,创造了近5000亿元的生态资本,率先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和实惠。
二是社会回报。沙漠变绿洲唤起了沙漠人民绿色的希望和生存的信心,他们从沙漠生态产业中找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更足了。十年间,这里沙区农牧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4997元,增加到2016年的15454元,增幅209%。昔日的“滥垦乱牧”户、“上访滋事”村,变成一个个“致富带头人”、“民族团结户”,“邻里互助村”,人民安居乐业了,社会也和谐稳定了。
有一位在库布其的牧民洪永驱,他依靠在沙漠种草莓致了富,问及为什么自愿带着乡亲们做草莓种植,他说:“我出生在库布其的边缘,从小生活过的不好,现在有了一技之长,我就要努力挣钱,自力更生,还要带动乡亲们致富,不能伸手向别人要、等着别人给。”
三是财务回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沙漠里培育起“生态工业、生态光伏、生态健康、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上千亿规模的沙漠循环经济产业链。仅沙漠里的甘草产业,年产值就达到了50多亿元。
如何破解生态扶贫难题
生态扶贫应该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最难啃的硬骨头,目前主要存在市场化程度还不是太高,参与的企业不是很多,而且生态产业集群效应没有形成,规模化也没有上去。因此,要打赢生态产业扶贫攻坚战,必须实现“三化”。
一是市场化。打仗要讲究兵法,生态扶贫也要按市场化规律办事。“政府、企业、老百姓”必须三方互动,形成三方合力发展生态产业。政府出台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企业把商业做成事业,从单纯追求经济财富转变为创造生态财富;老百姓市场化参与,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生态和薪水两方面的回报。三方合力实现绿富同兴。
二是规模化。要发挥大兵团作战优势。我国西部地区现状是沙漠面积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全国沙漠化总面积260多万平方公里。靠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单打独斗、游击战是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的,只会是劳民伤财。只有规模化、产业化,才有可能打赢治沙扶贫战役。政府使用包括PPP项目打包的模式,支持生态企业规模化治理沙漠。
三是多样化。要打赢大战役,十八般兵器得样样齐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生态补偿“一起推进”,林下经济、生态体育、沙漠旅游、沙漠康养等“多元互动”,带动农牧民参与其中,找到获得感。
生态治理是“水”,治贫扶困是“舟”。生态产业扶贫是对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西部地区,最有效的、最精准、最持久的扶贫手段;也是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渴盼已久,最容易接受的扶贫手段;更是国家得生态、老百姓得实惠,一举双赢的扶贫手段。
目前,我国待脱贫的4000多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的荒漠化、石漠化和盐碱化等生态脆弱地区。仅西部沙漠,贫困人口占到了全国的1/3。治贫必先治沙,脱贫必先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把生态补偿扶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今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在视察河北张北县时,进一步要求把生态补偿扶贫做为双赢之策,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生态就业,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又增加贫困人口就业收入。这对于亿利所做的生态产业扶贫来说,既是一份动力,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