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次暗访,我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了解脱贫攻坚的全过程。
9月8日,在正阳镇张家坪村,我抽查了村委会、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工作日志,当我翻开村主任的工作笔记时,发现每一页都详细记录着当天所做的事情,我决定考考他。我问他:上周五在干吗?他说和王书记到三组协调自来水的事情了。那上周一呢?我继续追问。他略加思索,然后说是去动员贫困户建房了。我又随手抽取了三户贫困户基础信息资料,现场询问了家庭情况、帮扶措施,他的回答和记录完全吻合。我准备再到贫困户家里现场核实。
走访的第一户叫温高德。他今年62岁,家有3口人,贫困原因是缺资金,帮扶措施是新建“交钥匙”工程、养猪5头。见到我们,老温指着新房笑眯眯地说,这就是镇上给我盖的新房子,现在党的政策太好了,一家上下几代人都没有实现的愿望,想不到干部给帮忙实现了。温家以前的老房子年久失修,2016年镇村干部通过精准识别,把其列为“交钥匙”工程对象。由于集镇上下能建房的平地较少,镇上对这类贫困户的住房问题都采取分散安置。不到两个月时间,一座砖混结构的新房建成了。有了安全住房,还养了5头猪,老温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
任光翠和丁顺兵这两户的情况稍好一点,自身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加上帮扶干部的扶持,房屋和产业都能让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随后,我又来到新修的广场。以前群众性文化生活在山沟里是空白,现在有了休闲广场,很多群众跳起了广场舞。这些时髦的城市生活,如今在偏僻山乡也实现了。站在小广场上,我想起了莲花台社区,想起了龙头村和高原村。这些年,在全县“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发展背景下,一大批落后的村庄实现了美丽嬗变。这些变化让我们对实现全面小康充满信心,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发展思路。
这次暗访中,也有部分帮扶干部嘴里说的和实际情况不符。有的基础资料规划扶持贫困户养猪养鸡,可是猪圈鸡圈却经不起检验;有的帮扶措施是劳务脱贫,但务工收入却没有印证资料,看不到脱贫过程;还有的虽然脱贫过程清晰,但脱贫成效不明显。每当我发现这些问题时,都会反复叮嘱主要负责人,脱贫攻坚工作一定要做到基础信息、帮扶过程、脱贫成效“三个清楚”,精准识别不能出错,帮扶措施不能粗枝大叶,落实政策更不能“雨过地皮湿”。就是要体现“三严三实”的要求,能够让人感受到鲜明的变化,能够让群众对脱贫成果欣然点头,这才是真扶贫、扶真贫。
责任在暗访中升华
连续3天的暗访,走了6个镇7个村,访了50余户贫困户,看到了各个贫困村的发展变化,听到了许多肺腑之言,尤其是部分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像一块石头,沉重地压在我的心头。
在八仙镇号房坪村,我走访了贫困户鲁金山。这是一位年轻能干、眉清目秀的壮小伙子,乍一看,怎么也不像贫困户。通过交谈才得知,他今年43岁,因早年在外务工得了尘肺病,外表虽有一副好身板,但实际已丧失了劳动能力。鲁金山说,大女儿今年17岁,初中没读完就出去当保姆了,小的正在读初中,妻子也在外面打工,家里还有60多岁的老母亲,一家人的生活现在就靠她们娘俩维持。要是不得病,哪个愿意靠救济呢!
他说话的时候脸上写满无奈,也露出些许腼腆,这原本是一个要强的小伙子!我问他今后有什么想法,他说这几年镇上和村上一直很照顾他,帮他改造房子,发展了5亩核桃,并表示还要在房前屋后多种一些核桃。我一边鼓励他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一边对镇村负责人说,像这样的家庭,除了持续进行产业帮扶外,还要利用农村淘宝平台,积极推行“电商+产业基地+贫困户”模式,让他们的土鸡、猪肉、核桃等农产品能卖上好价钱,找准收入渠道,实现稳定致富。
在我走访的贫困户当中,有的下肢瘫痪,依靠亲属照顾;有的身患疾病,常年卧床不起;有的家庭突遭变故,生活没有着落……我与他们交流、沟通和倾听,感受到了贫穷与无奈,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近年来,平利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福祉持续增进的时代。然而,在我们千方百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仍然还有87个贫困村4.57万贫困人口。每走访完一家贫困户,我的心情都会愈发沉重,在未来几年中,如何帮他们找准增收之路,实现全面小康,作为县委书记,我有责任为他们想得更多、做得更好,有责任让他们过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责任,引领我胸怀苍生,勇担使命;责任,鞭策我铭记初心,继续前行。
(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委书记 《中国扶贫》杂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