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突击暗访:摸底脱贫工作真实状况

发布时间: 2017-01-24 11:02:34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郑小东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扶贫,脱贫攻坚,暗访,摸底

只要亲自抓就能真落实

离开大贵镇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点了,我们又顺着蜿蜒的公路颠簸了近2个小时,来到三阳镇。

三阳镇距县城70余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2016年有尚家坝和泗王庙两个村要实现脱贫摘帽,我们直奔尚家坝村委会活动室。

在尚家坝脱贫攻坚作战室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张贫困户基础信息统计表,上面记录着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帮扶措施,缺劳力的、缺资金的、患病的等等,共计81户150人。所幸的是群众一直保持着自主发展产业的优良传统,想发展、想致富的愿望很强。

我决定重点看看产业建设情况。在镇上扶持发展的小蚕共育工厂,一位中年妇女正忙着打理桑叶,地面上并排摆放着几个大竹匾,里面的小蚕不停地蠕动。一年养两季蚕,纯收入五六万元,这在农村还是很可观的。村主任说,群众积极性很高,2015年年初镇上就动员村民大力发展魔芋、茶叶、蚕桑等产业,目前,已发展高效精品茶园600余亩、桑园1100亩、林下魔芋4000亩。

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最宝贵的力量。对这样的群众,我们在扶持他们做大产业的同时,还要动员他们积极帮带贫困户。我想到了县上正在推行的“5321”小额贴息贷款,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都可以申请一笔5万元的3年免息贷款。如果我们创新思路,在产业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实行股权量化,将部分没有发展实力的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作为入股资本,由大户承担向银行偿还本息的责任,并向贫困户提供一定的经营分红,这样贫困户既可以就近就业,还可以分到配股资金,这部分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立即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扶贫局长,可以在全县探索启动这项工作。

在泗王庙村社区工厂,我看到很多群众正在机器面前加班加点。“社区+家庭手工业+贫困户”是我县探索出来的脱贫新路。通过引进手套加工、电子元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了一批搬迁贫困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全县11个镇都发展了社区工厂。这个村地处集镇中心,2016年脱贫户数315户756人,居全县之首,镇上的脱贫攻坚工作上手早、谋划早,主要负责人能够扑下身子,带领干部群众一起真抓实干,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效。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脱贫攻坚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班子。要走出去、沉下来,在“攻”字上下功夫。拆开“攻”字,左边工字当头,右边反文旁,形象地说明只有反复做工作,才会攻有成效、攻克堡垒。因此,我每到一处,都要求镇上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镇党委书记、镇长要带头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

真抓实干是一种工作作风,更是一种工作方法。只要领导苦干真抓,干部苦帮真帮,群众苦干真干,脱贫攻坚的美好蓝图一定会实现。

群众满意率是干出来的

从三阳镇赶往洛河镇时,夜幕已经降临,山村的秋夜,能够让人感觉到明显的凉意。

9月7日一大早,我就来到水坪村。这个村距离集镇较远,自然条件差、信访矛盾深,群众大多还居住在破落的土坯房里,村上没有活动室,没有卫生室,就连一栋像样的楼房也没有,一片落后、萧条的景象。对于这样一个后进村,要实现165户359人的脱贫任务,谈何容易!

村上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不知道户上的情况如何?我顺着羊肠小道攀爬了近一个小时,来到贫困户秦文才家。他63岁,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我询问他家子女就业和收入情况,他说孩子都外出打工了,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镇村干部生怕群众脱不了贫,三天两头上门来动员发展产业,2016年尝试着种了10亩烤烟,效益不错,春节后打工的孩子也准备回来种烤烟。老秦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看得出来他对我们的帮扶干部是很满意的,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从老秦家出来,在去往另外两家贫困户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大片烤烟地,粗壮的烟株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地里,向我们展示着主人家一年的成绩。贫困户汪会峰和陈发术家里也是破旧不堪,倒是堂屋里的一大堆黄灿灿的烟叶,让人看到了丰收的希望。我鼓励他们要积极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争取早日脱贫。

这个村一直是我最担心的村之一,贫困状况果然令人堪忧。但干部真帮实干的精神让我看到了希望。挂职第一书记王建,以村为家,宿舍里整齐地摆放着锅碗瓢盆等餐具,还有一篓子雪白的馒头,村上的同志说馒头加辣子就是王书记的干粮。看到眼前的一切,我很感动,情不自禁地拿起一个白馒头吃了起来,一种久违的麦香瞬间直抵心田。

除了第一书记,镇村干部也是日战夜攻。我叮嘱镇上的主要领导、扶贫工作队同志,要把群众当亲人来对待,把脱贫攻坚当家事来上心,做到面对面交流、心贴心帮扶、实打实解难。

两个月后,我再次来到水坪村,这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统规统建楼即将封顶,泥泞的道路已经硬化,便民桥联通,土坯房刷白,荒芜的田野栽种了茶叶,好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山野田园。其实这两个月来,我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水坪村。我知道联村县级领导魏传利先后13次来到水坪村,带领镇村干部做规划、抓建设。帮扶部门、镇村干部也充分发扬“白加黑”、“5+2”的工作作风,连续鏖战,合力攻坚。最终,久居穷窝不能挪动的群众搬迁了,思想守旧不愿改造的农户墙壁刷白了,瞻前顾后不想发展的家庭争相种起了茶叶、烤烟。短短两个月,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我当即表扬了这种战天斗地、攻坚克难的“水坪精神”,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致胜“法宝”。只要有了攻坚拔寨的毅力,所有的困难算什么!只要全县干群都能拿出这种勇气,全面小康近在眼前!

群众满意率是检验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标尺。这个不满与满意之间,究竟有多远的距离?也许很远很远,也许只是一步之遥。关键看我们各级干部怎么做,工作干到位了,付出了真情和真爱,融化的,必定是群众心里的坚冰;收获的,也必定是群众的满意。

     1   2   3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