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了,“穷山恶水”变“金山银水”。昔日浏阳建设对外大通道打通了浏阳的“穷脉”,如今推动产业大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图为大浏高速张坊段(大围山东麓园)一带美景,绿色扶贫让贫困村落美不胜收。尹明摄(浏阳市扶贫办)
(原题:政府精准扶贫:“靶向式治疗”的浏阳实践——探访湖南省浏阳市脱贫攻坚经验(上篇))
23年前,当时“老少边穷”的湖南省浏阳市还是国扶县。想脱贫,先修路。在当时只有5万元财政启动资金的情况下,浏阳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自筹资金,打通了当时长度列全国第二、湖南第一的公路隧道——长达3940米的蕉溪岭隧道,使浏阳到省会长沙的时间一下缩短了3/4以上。
1996年,对接湖南第一条高速公路的319高等级公路正式通车,这条对外大通道打通了浏阳的穷脉,一年之后,浏阳市终于摘掉了贫困县的穷帽子。
20年过去了,县域经济已经挺进“全国三十强”的浏阳虽然贫困人口只占全市人口的3.3%,但“脱贫坚攻,不落一人”,浏阳又展开了一场新一轮脱贫攻坚战。
打赢新一轮脱贫攻坚战,靠什么?“自强不息、敢为人先。”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曹立军铿锵有力地说,这8个字既是浏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高举的精神火炬,也是浏阳147万人民的共同担当,更是近5万贫困人口传递的共同心声。
扶贫大计,落地有声。浏阳在湖南省率先实现贫困家庭学生高中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长沙第一个金融扶贫服务站在浏阳建成……浏阳以精准扶贫为导向,大力推进14项专项扶贫工作,采取“点穴式”扶贫,靶向治疗,不断攻艰克难,实现一个又一个脱贫目标。
针对“贫困焦虑症”:扶贫先扶“精气神”
——实现干部帮扶和驻村帮扶全覆盖,精准扶贫重在扶志强心
刚把贫困卡(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联系卡)牌子贴到门上去,第二天一早就发现贫困卡不见了。刚到官桥镇石灰嘴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游定最初对这个现象迷惑不解,后来他才知道,原来是贫困户觉得“贴牌”不光彩,趁着天黑就将牌子取了。
有些贫困户手法较隐蔽一些,将贫困卡从门上取下来,贴到对面的围墙上。
“我们村里情况不一样,有些地方村民争先恐后抢着要当贫困户,我们一些村民对此避之不及,恨不得将贫困户这个身份赶紧取消。”
在游定看来,与“贫困安逸症”不一样,这实质上是一种“贫困焦虑症”,虽然想达到快速脱贫的目标,但又缺乏脱贫摘帽的自信。
在绝大多数早已富起来的村民“包围”中,这样的焦虑不是一个村贫困户的焦虑,而是浏阳相当一部分贫困户的困惑。治病要找病根,扶贫要挖贫根。贫根在哪里?贫根就是骨子里的不自信。因此,持贫先扶志,通过做思想帮扶,要告诉贫困乡亲们既不要信命,更不要认命。
如何让贫困户从骨子里找到脱贫自信?浏阳在实践中发现,一些贫困户之所以缺乏脱贫致富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他们无法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存在着听天由命、等待观望的心态。因此,在扶贫过程中,对于一些思想僵化的贫困户,要进行思想帮扶,强化内生动力,增强脱贫自信。建立了自信,贫困户的脱贫意识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才会积极配合扶贫人、扶贫单位,自动自发投入到脱贫致富中。
要给贫困户提供有效指导、扶志强心,还得依靠干部结对帮扶。因此,浏阳干部帮扶做到精准对接,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帮扶两个全覆盖,对浏阳全市33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派驻4人以上驻村工作队,确保每村有1名长沙市级领导或浏阳市级领导联点帮扶。
在这样的统筹安排下,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共7158人与贫困农户结对帮扶,帮扶干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讲脱贫政策、建立脱贫自信”。光动嘴巴子还不行,为了让贫困户找到满满的自信,帮扶干部还要按照“8个一”身体力行:带着一份真挚感情、建立一个贫困档案、制定一份脱贫计划、送上一套扶贫政策、解决一定实际困难、掌握一门增收技术、发展一项扶贫产业、实现一个总体目标。
石灰嘴村的村民黄月秋是村里的老贫困户,对脱贫没信心的他最初想“破罐子破摔”,游定找到2014年刚脱贫的尹礼辉上门做工作。“我以前在地下掘矿挖金子,亏了30万元,我有一段时间也不相信自己能脱贫,更不相信干农业能赚钱,现在我就在地上挖到了‘金子’、赚到了票子。”在尹礼辉和扶贫工作队的打气鼓劲下,黄月秋以土地入股加入尹礼辉的种养合作社,种起了水稻和烤烟,一年收入有近3万元,多年来的脱贫致富梦说来就来了。
针对“三无贫困户”:扶贫找准“穷穴位”
——实现医住学三类公共保障全覆盖,精准扶贫重在政策兜底
脱贫攻坚越到后期,剩下的越是些难啃的“硬骨头”。对浏阳来说,只要有点劳动能力的人大部分脱贫没问题,剩下这些“硬骨头”主要是因为住房困难积贫和因病、因灾、因学生上学致贫的。“住房、医疗、教育”三个方面既涉及到生存权,又事关发展权,因此,要充分发挥政策兜底作用,实现三个保障全覆盖,千方百计解决好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掌握知识、改变命运,是最有效、最“祛根”的精准扶贫,浏阳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措施,实现小学到高中教育阶段困难补助全覆盖。
社港镇龙华村村民杨屋顺的丈夫因病离世后,一家人全靠她当清洁员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特别是儿子刚进入高中就读,沉重的学杂费给这个本就入不敷出的贫困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正在杨屋顺犯愁时,一个教育扶贫的好政策出台。2016年,浏阳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资金200万元,率先对贫困家庭高中学生免除学杂费。继对小学、初中学生进行困难补助后,浏阳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从小学至高中阶段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
在让孩子们学有所教外,浏阳还确保每个贫困户能住有所居。浏阳市要求到2017年底,保证建档立卡住房条件困难户均有基本安全住房。
淳口镇枫林湖村贫困户刘育义是危房改造工程的受益者之一。老刘的家,原来在海拔500多米的山顶,几间简陋的土坯房,都是祖上租来的,为了给家人一个“家”,年过五旬的他,经历了租旧房、建土房、买旧房的过程,虽然后来买来的旧房在山下,但房屋墙体严重开裂,裂缝中都能伸进几个手指。
刘育义的房子被纳入当地危房改造重点工程,经过2个多月的改造,新房建成了。“13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驻村工作组、残联等各方帮扶了5万多元。”老刘兴奋地在新房门帘上贴上对联:党政暖人心旧貌换新颜。
此外,浏阳全方位推进医疗救助,财政投入430万元资助贫困户纳入医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个人缴费全部由财政垫付,让每一个病残贫困人口都能病有所医。
针对“两有贫困户”:扶贫吃好“劳动饭”
——实现“吃饭、穿衣两不愁”全覆盖,扶贫重在扶本拔根
“跛脚下田不算么子,只要我还有一点力气,我就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唐洪成说。患有三等残疾的唐洪成是小河乡田心社区的一名贫困户,和他情况类似的还不少,全社区44户贫困户中,就有37户是因病因残致贫。
社区帮扶责任单位浏阳市城管局扶贫干部一到田心社区,就重点关注这个特殊的贫困群体。“85%的贫困户是因病因残引起的,攻克了这个贫困多数,总体脱贫就稳操胜券。”驻社区第一书记张道顺通过摸排精准分析,发现这些贫困户大部分并没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可以不同程度地参与一些适宜的劳动。
“这些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两有’贫困户,完全可以将他们动员起来、集合起来,每个人出点小力说不定就能办大事。”张道顺和村干部萌生了这样的想法。什么工作适宜只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人干?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考虑到种植油菜劳动强度相对不大、管护技术相对要求不高,因此扶贫干部决定吸纳贫困户规模种植油菜。
但要把想法变成现实就必须做好两个工作:第一就是征求有劳动能力的病残农民的意愿;第二要解决贫困户“缺资金”的难题。扶贫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征求意愿,没想到第一批竟然有14个贫困户愿意种油菜。群众有意愿,干部有劲头,浏阳市城管局挤出5万多元工作经费作为生产资金,解决了资金投入的问题。
政府出钱,贫困户出力。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今年10月,60亩油菜不到一个星期就抢种下去了,原来摞在那里10多年无人管、无人种的冬闲抛荒田焕发了新的生机。唐洪成一家也由此迎来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种了3亩油菜可以挣3000多元钱,加上养的10只山羊以及在社区做保洁,获得三种收入的他明年将会提前脱贫。
“吃劳动饭”最稳当,用自己的双手去赚钱最踏实,这才是脱贫的正道、致富的根本。人尽其力,自强不息,浏阳精神迸发出的正能量正在引领贫困户积极脱贫致富。
(《农民日报》2016年12月1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