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芜:精准扶贫激发内生持久动力

发布时间: 2016-10-24 14:40:36 | 来源: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 刘大伟 亓秀 | 责任编辑: 石璐

关键词: 山东,莱芜,扶贫办,扶贫日,建档立卡,系统工程,识别,群众满意,养老,贫困户,雪藕,蒜黄,黑山羊,黑兔,产业,社会,光伏,旅游,畜牧业,合作社,扶贫开发

   
    莱芜市地处山东省中部,辖莱城、钢城两个区和三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2246.33平方公里,人口135.16万(文:莱芜市人民政府网;图:网络资料图)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10月24日讯 2016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3个扶贫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并结合当地实际,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因为这是利国利民、极大有利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是保障老百姓增强获得感、幸福感的长久之计。2016年以来,山东省莱芜市融会贯通扶贫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以百姓满意为度量衡。
 
    有一种精准叫“规范”
    “一个贫困户养了几只鸡,一只鸡生了几个蛋,一个蛋能卖多少钱,这些蛋是卖了还是吃了?同样,这户人家有几件衣服,孩子给了多少钱,送了多少粮,花了多少钱,该如何算……”2016年年初,围绕贫困人口的识别问题,莱芜市扶贫办展开了一次“真理越辩越明”的大讨论。
 
    其实,就此中央已做出要求。可操作中,“一条线,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却频频遭遇掣肘:由于贫困户致贫原因不同,收入开销难以精准测算,如果一把钢尺量到底,很难做到精准科学。
 
    基于此,莱芜市扶贫办在国家政策的范围内制定了适合本地的规范和标准,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提出全面推进必须统筹5组关系和“六进六出”标准,为贫困人口的识别和退出予以界定,并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管理规范》,这套规范共有12个大项,300多个小项,不仅贴合莱芜扶贫的实际,而且操作性极强。仅在贫困户退出这一单项中就有住房、养老、就医等10项33条标准来综合考量,达到一定的分值之后,才算实现了贫困户脱贫退出。
 
    精准扶贫首先要做到精准识别。自今年2月份莱芜市精准识别“回头看”专题部署会召开以后,为使扶贫路上不漏一户不少一人,市扶贫办依照贫困户“六进六出”参照标准和贫困村“四进”参照标准,通过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工作,全面摸清了我市贫困户、贫困村的底数,莱芜市共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9424人。并且,市扶贫办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实行精准化管理。
 
    精准识别是为了精准施策。在莱芜市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市扶贫办适应扶贫对象、扶贫阶段、扶贫任务的新变化,规范了贫困户如何识别、项目如何管理、资金怎么用,从精准识别到脱贫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精细化标准。
 
    实践中,莱芜市还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逐项分类、分别施策。一方面按收入水平将997个涉贫行政村分为省定、市定和相对贫困村三类。其中65个省定村是工作重点;25个贫困率为10%左右的市定村,由市区两级财政帮扶,每村不低于40万元;剩下的相对贫困村,则通过挖潜内生动力,推动产业提升。
 
    同时,62769名贫困对象也被分为重点、一般和稳定“三类群体”。其中,未达到省定贫困线标准的26119名为重点人群;收入略高于省定贫困线但易返贫的31400名为一般人群,也要及时关注,以防返贫。还有刚脱贫的5250名稳定人群,需加以跟踪,以巩固脱贫成效。
 
    此外,健全扶贫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投入保障机制。真正解决过去部分扶贫对象信息掌握不全、一些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现象,从过去的“大水漫灌”到如今的“精准滴灌”,我市蹚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确保了精准扶贫“真扶贫、扶真贫”,也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向“造血式”“精准式”转变。
 
    “在开展精准扶贫的工作过程中,规范运作使得我们的扶贫工作更加精准。每个扶贫项目要实现到村到户,每个扶贫模式要因户制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使帮扶措施与群众所需所盼更加紧密,有效提高了扶贫开发的精准性,确保了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真正化为春风,温暖万家。”山东省莱芜市扶贫办主任狄杰友说。


1   2   3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