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扶贫人物苏庆亮:泰山脚下铸丰碑

发布时间: 2016-10-19 15:07:47 | 来源: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 山东省扶贫办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山东省,泰安市,扶贫,苏庆亮,劳动模范

苏庆亮与村委一起研究工作

“要让党员群众信任咱、

跟着咱走,咱自己先要行得正”

苏庆亮为大陡山村创造了亿万资产,带领百姓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自己的家里却还不如普通村民富裕。至今,一家三代六口人还住在村内的平房里,院子像个走廊,面积不足10平米,屋子没装修,也没像样家具,有的只是满墙的奖状和他与各级领导的合影以及一摞厚厚的工作笔记。

工作21年来,他没到群众家里吃过一顿饭,没收过群众一瓶酒、一包烟,有时帮群众办了事,人家给他送箱酒、拿条烟,放下就走,每次他都再让家人原封不动地送回去。以前,苏庆亮喜欢喝茶,但自从村里有了茶园,他就戒了茶,有人问他,他解释说,“其实我也不是不想喝,就是怕别人说自己沾集体的光,影响村干部形象。”

别看村里富了,可苏庆亮一直很“抠门”。2013年,村集体收入已达到300多万元,他带着村干部外出考察茶叶加工设备,还总是到小饭馆吃面条。

“要让党员群众信任咱、跟着咱走,咱自己先要行得正。”苏庆亮生前总是这样说。每天早上7点他准时召开村“两委”干部碰头会;每月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雷打不动。由他探索推行的村级“四三工作机制”、农村党员“挂牌亮诺”等制度,在全区得到推广。头几年,针对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土地分配不均问题,他对村干部提出一条原则:好的地块必须先让给困难户,孬的分给村干部。由于干部带了头,整个土地调整过程公开公正、进展顺利。有户村民不相信村干部有这么高的觉悟,怀疑他们变着法占便宜,夜里偷偷丈量了苏庆亮家的地,结果不但不多,还少了半分。

“没有家庭的支持,我也到不了今天,我可以拍着胸脯说,对得住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但,我对不住家人。”苏庆亮整天忙于村里的工作,家庭的担子都压在了妻子孟广琴身上,要种地要照料两个孩子,还要照顾老人,孟广琴像个旋转的陀螺,放下家里的,拾起地里的,瘦弱的她像个男人一样,挑起家庭的担子。每到夏忙秋收,孟广琴脖子上都挂着车襻,推着独轮车往山上拱。为补贴家用,有两三年时间,她跟着村里的包工头干小工,搬砖、推沙子、送水泥。和苏庆亮结婚时,因为条件所限,没拍婚纱照。这些年,每到结婚纪念日,她就问丈夫,“哪天你能抽点空,咱俩也补上一张婚纱照吧?”苏庆亮总说,“忙过这阵子吧。”没想到,这个再简单不过的愿望却成了永远的遗憾。

上大三的女儿,从来没和父亲过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儿子已上初中,苏庆亮从没参加过一次家长会;父母年事已高,母亲因糖尿病失明,作为独子,却很少有时间陪在他们身旁。

2016年7月24日,苏庆亮走完了他短暂而忙碌的一生,离开了他深爱的家人和大陡山的乡亲。几千名大陡山村民和附近群众自发为苏庆亮送行,送葬队伍绵延一公里长,村民们失声恸哭。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大雨,仿佛为大陡山的好儿子致哀。

村民刘光荣说:“庆亮啊庆亮,你这孩子的心怎么恁么狠呢!把全村人撇下,说走就走了!你知道,你这一走,比用刀子扎俺的心还难受啊!”

在大陡山村做花卉生意、与苏庆亮打了19年交道的苗木老板夏凤银连夜驱车1000多里,从江苏老家赶回大陡山,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安葬的当晚,他带了三瓶酒来到墓地,按照家乡风俗为苏庆亮守灵。他跪在墓前,打开一瓶酒,喝一口,往墓上倒一口,擦一把眼泪,哭诉一阵子。“兄弟,还记得吗?19年前,为发展村里的苗圃,你通过熟人找到我,我第一次来大陡山,是从京沪高速泰安西站口下的车。你早晨4点多钟就骑着自行车来接我,我白天培训苗木栽培技术,晚上就吃住在你家里……这些年,你从没难为过我,没收过我一分钱的礼,没吃过我一顿饭。我在外闯荡大半辈子,从没见过像你这么好的人。生前你没喝过我一口酒,今天兄弟你不在了,咱哥俩好好喝一场吧。”

“大山之子,忠魂永在;公仆情怀,光耀岱岳。”苏庆亮走了,带走了人们对他不尽的追思,却留给我们一种新时期共产党员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的拼搏精神,一种优秀扶贫干部忠诚履职、勇于担当的为民情怀。

苏庆亮,用年轻的生命,在巍巍泰山脚下铸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供稿单位:山东省扶贫办)

《中国扶贫》杂志供稿

     1   2   3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