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逐水草而居,赏大漠风情。游牧生活,听起来很美好, 然而对于牧民们来说,没水、没电、没路的生活却存在着极大的不便。岁月变迁,牧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变。从游牧到定居,从骑骆驼到开越野……小康路上,一幅幅大漠人家生活图景,一个个美好梦想的实现,就是一部中国沙漠文明发展史。记者深入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走进杭锦旗道图嘎查牧民家庭,用镜头和笔端零距离感触他们的内心世界。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记者 魏博)从死亡之海,到万物生长,春季的库布其,绿浪与黄沙交织。落日余晖,沙丘弧线上映出的并非凄美的驼影,而是越野车强悍的身影,远处的牧民新村,传来“古如歌”的悠长曲调。
孟克达来的修路梦
牧民孟克达来载着游客在沙漠冲浪。
“以前到旗里要穿沙漠、渡黄河,得用一天多时间;现在一脚油门,一个多小时就到!” 38岁的牧民孟克达来,驾驶着越野车,飞驰在穿沙公路上。对于这条“生命之路”,这位土生土长的沙漠汉子,有着特殊的感情。
“22年前,沙漠没有路,父亲得了阑尾炎,在镇上的一个私人门诊看病,不舍得用麻药,割开之后,医生才发现病情严重,不敢动手术,只好缝合起来。哥哥陪父亲穿过茫茫大漠,渡过黄河,去巴彦淖尔五原县做手术,一去就是十几天。那时我才十几岁,在家焦急地等待,每天都爬到沙丘上看着远方……我常想,要是能有一条隧道通到外面的世界多好!”每每想起这件事,这位刚强的蒙古汉子都不禁落泪。
虽然大漠通途是达来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1997年,治沙企业家王文彪提出要在沙漠腹地修路时,达来和其他牧民一样,认为这是天方夜谭。“那时我才17岁,还是个学生,不敢相信沙漠能修路,每天放学后都到现场去看。路修好了很多年,我还觉得是在梦里。”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达来记忆犹新。
孟克达来在牧民新村开起“大漠人家”饭店。魏巍 摄
2006年,为了生态修复,当地政府将散居在沙漠的牧民迁出,由亿利资源集团投资一千多万元建设道图牧民新村,孟克达来结束了没水没电的游牧生活,住进了向往的新居。勤劳的他开起了“大漠人家”饭店,并与5户牧民共同买了13辆越野车,搞沙漠旅游,生意非常红火,年收入也从以前的1万元,猛涨到现在的30多万元。“现在去外地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我们沙漠人再也不会过苦日子了!”孟克达来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