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工匠精神——古法扎染师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发布时间: 2016-10-09 12:52:15 |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 陈怡 章勇涛 | 责任编辑: 石璐

关键词: 吴师傅,扎染工艺,古法,色档,手艺人,齐民要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杭州,大国工匠

吴师傅展示扎染出来的作品——《柳浪闻莺》。章勇涛 摄


将一块洁白的绸布用针线捆扎后,浸入冒着热气的染锅中,锅内的染液由天然植物原料等调制而成,在色彩与色彩的碰撞中达到想要的染色图案,这门传统技艺叫扎染。早在1400多年前的古书《齐民要术》里就有记载,10年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法扎染到底有何魅力?如何将扎染继续传承下去?近日,记者专程来到位于杭州下沙工业园区的万事利丝绸科技有限公司,亲眼目睹了古法扎染手艺人吴剑敏师傅的这门稀缺技艺。

吴剑敏在丝绸印染行业干了四十多年,天天都和染料打交道,对色彩极为敏感,差异再小的色比,也逃不过他的眼。

在丝巾、面料、成衣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多少会出现色差、色花、色档等颜色方面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人工修色。吴师傅做的就是这项技术含量颇高的工作。

吴师傅毕生专精一艺,埋首于那些颜色各异的瓶瓶罐罐、大大小小的烧杯中,是他每天最大的乐趣。闲暇时,他就研究扎染工艺,染出花瓶、花卉等样式各异的图案,甚至还能扎染出“囍”字等复杂的图案。

“跟数码印花不一样,扎染最大的魅力在于随机性,你永远无法准确猜出最后的效果。”吴师傅神秘地解释,“就像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可能有两条完全相同的扎染丝巾。大千世界里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你,拥有着一条独一无二的丝巾,岂不般配?”扎染丝绸,成了吴师傅的一剂温柔利器,大概当年也凭着这“独一无二”的技艺,俘虏了太太的芳心吧?

吴师傅告诉记者,一块白坯布,要经过设计、制版、印刷、扎花、沉染、漂洗、晾晒、拆线才能够做成一件合格的扎染成品,有的还需要蒸煮、脱浆、熨烫来保证质量。

在他小小的工作间内,一只小磁炉上放着一口大锅,水和化学助剂在锅里翻腾冒着热气,七七八八的废旧容器都变成了他手里的调色板。

取一块白坯布,烧一杯800毫升的水……吴师傅开始演示他的扎染绝技。先取针线将白坯布扎花,一番穿针引线。

作家用笔刻画,画家用色彩描摹,裁缝用剪刀廓形,然而扎染工艺是如何在水中控制“随波逐流”的染料呢?这只“无形的手”在哪里?

“我现在折叠的每一个褶皱,打的每一个死扣,都是布料浸泡到染料中的无形之手!”吴师傅手头的白坯布转眼已经扎出好几个小揪揪。“上色后,这结一解开,就像盛开一朵娇艳的牡丹花。”吴师傅神秘一笑。

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扎染,靠的是工艺师手中的针线,凭借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的结合,形成纹样多变的图案,这才因此使得扎染具有不可复制的艺术魅力。

“扎染是创作,但也并非毫无头绪。从一开始,设计师就有预想的图形。”手头这条丝巾,吴师傅想走的是“民族风”。

原来,扎染看似无意,实则有心。每一个动作,都是设计者的“思路”,最终才可着色于“丝路”之上。

在扎染面前,可以说,印染师也是设计师,其针法和扎法,都是一次全新的设计创作。而技艺高低,也体现在这“一针、一扎、一捆”间。

吴师傅曾依靠这“一针、一扎、一捆”,扎染出一条“囍”字的丝巾,一副栩栩如生的花瓶丝绸……一条手工扎染丝巾耗时三小时,不足为奇。

工序之繁琐,工艺之复杂,如此费时费力的手工扎染,足见它的宝贵性,却也成了其竞争于数码印染的劣势。

水开了,“扎”的步骤算是完成了,接下去便是“染”。称取丈青加10b红20余克,倒入烧开的沸水中,粉末溶于水,葡萄紫瞬间在水中张狂弥散……

老道的师傅并不慌张这肆意扩散,他深谙这水与染料结合所需的力道。他拿捏着水温,拿捏着浸染用时,并用水先湿润白布,以此谨防那染料过于猴急地与纤维结合;适时,再填促染剂,促使染料积极上色于布料。一隔离,一力促,尽显从容与老道。

捞起丝绸,冲淋,细心拆解每一个死扣。吴师傅此时更像一个检验师,目光略带紧张和审视,验证着自己的预判与执行是否准确。而旁人的眼神,更像拆礼物的孩子,充满期待。

随着扎扣的解开,一条云雾缭绕的蓝紫花色丝巾展现眼前,如南屏晚钟上空的一团紫气祥云,撩拨着一股杭城浪漫。让人惊叹的是,这看似漫不经心的着色,如天地之气,竟还隐约可见其中的有序图纹——是师傅最初均匀的针法,独到匠心、毫不含糊。

与此同时,另一块红布料正在沸水里拔色,吴师傅欲将其扎染出一条西子湖畔的“柳浪闻莺”来……

“最后能达到什么效果,谁都不知道,直到解开谜底的那一刻。那是一条白布的命运,像未知又充满奇遇的人生,很有趣。”

吴师傅穿着布鞋,衬衫湿透了半背,泛白的鬓角滴着汗珠,染过的“黑发”却神采奕奕,是吴师傅在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年岁里,选择的“倔强”。

“过去学门手艺,是为了不饿肚子、养家糊口,到了这把年纪,就要考虑怎样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吴剑敏师傅说,“也是我的乐趣,离不开了。”(陈怡、章勇涛)

1   2   3   4   5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