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生态移民村:从“牧民”到“村民”的转变

发布时间: 2016-07-28 13:48:40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杨霄霄 | 责任编辑: 石璐

关键词: 长江源,生态移民村,牧民,村民

长江源生态移民村村民闹布桑周 杨霄霄/摄

记者来到村民闹布桑周的家里,两层小楼看着很是气派,长江源村第一书记秦大云告诉记者,“(二层)这是他去年自己盖的,通过自己努力打工挣的钱,发家致富,是我们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花了多少钱盖楼呢?“大概60-70万吧”,闹布桑周笑着回答,“我原先是做牛羊生意的,现在做点运输和虫草的生意,年收入带国家补贴,20多万吧”。

原先住在唐古拉山镇的时候,闹布桑周一家主要以畜牧业为生,“那时候牛羊不多,交通也很差,(人均)收入大概在2000-3000一年。后来搬迁过来,条件才慢慢改善。虽然随着生活开支变大,物价高了,有些人可能觉得跟不上,但总归是好多了”,闹布桑周告诉记者,2004年搬迁时,每户一年的补贴才6000多元,2010年开始转化为草原补贴,现在每年每人收入约为19000元,家里人多,收入就多。

闹布桑周有三个孩子,大儿子18岁,在格尔木民族中学读高一,二女儿刚中考完,小女儿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当记者问起除了收入增加之外,搬迁之后生活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时,闹布桑周说,“最大的改变...应该是小孩上学的问题解决了,上学不但方便,而且是双语教学,原来上学都是藏语教,现在是双语教,学校近,交通各方面都好了。”

目前,唐古拉山镇的居民已有60%左右都搬迁至此,全部都是自愿搬迁。因为村民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政府补贴,为了让村民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增加收入,“我们组织了手工编织、驾驶员、烹饪、挖掘机、电焊工等各种各样的培训”,长江源村第一书记秦大云告诉记者,但是因为部分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生活方式转变难,制作出的产品有时候无法迎合市场需要,因此就业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相信这也是以后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

现在的长江源村,医保及适龄儿童入学率都达到100%,农牧区低保达到80%以上,农牧区养老保险应保尽保。据了解,自200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启动以来,三江源地区已有近5万名牧民告别游牧生活,搬入了城镇社区。搬迁到格尔木市后,村民们在政府多项扶持政策帮助下,积极融入城镇生活环境,同时努力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而这种科学发展的理念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1   2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