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民是金融扶贫主要受益者

发布时间: 2015-08-27 14:06:30  |  来源: 农民日报  |  作者: 杨红宇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内蒙古 农牧民 金融扶贫

理念变革:金融扶贫机制出新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是扶贫开发机制的一项改革,同时也是农行服务三农模式的一次创新。

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与救济式扶贫模式不同,金融扶贫使绝大多数想致富、能致富的农牧民都能得到金融支持,“扶贫扶志,治穷治心”,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二是坚持商业化扶贫。“工程”通过机制创新,“变无偿为有偿,变政府运作为市场化运作”,调动了政府、银行、企业、农牧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三是坚持普惠制扶贫。在已投放的101.97亿元“金穗富农贷”中,有40.89亿元支持了建档立卡的贫困农牧民,占比达40%以上。

同时,结合“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深入推进“惠农通”工程,在县域以下布放各类电子机具15878台,设立服务点13464个,乡镇覆盖率100%、行政村覆盖率83.2%,使广大农牧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贷款、转账、存取款、汇款等服务,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牧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创新模式,破解了农牧民的贷款难题。

依托政府风险补偿机制,农行内蒙古分行大胆创新,全力破解农牧民、涉农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为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农行总结推广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户+风险补偿金”等“金穗富农贷”8种模式和“金穗强农贷”6种模式。实践中,还广泛使用3户贷款中含1户贫困户(3+1)、5户贷款中含2户贫困户(5+2)的互助联保模式。创新开展“奶源贷”,引入保险公司“履约保证保险”,试行了“人保财险新型养殖保险+动物资产抵押”的贷款模式,试点了土地(草场)经营权抵押贷款。农行内蒙古分行与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合作,选择在乌兰察布市4个畜牧业发达的旗县,积极探索推广“新型养殖险+动物资产”试点工作。截至目前,依托“富农贷”产品,发放“新型养殖保险+动物资产”担保模式贷款近1000万元。

为解决“贷款贵”的问题,农行在利率执行上设定上限,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农牧民。2014年,农行“工程”贷款加权平均年利率为8.06%,低于农牧区可比其他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平均利率4.9个百分点,有效降低了农牧民融资成本。随着基准利率的下调,目前农行执行的最高利率为6.79%。

同时,为方便农牧民办理贷款,农行优化流程、精简手续,上门服务,有效提高了农牧民贷款效率。

——规划先行,实现了区域扶贫与精准扶贫的结合。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将支持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地区农牧业产业化升级、新型经营主体成长作为主要任务,重点扶持乳、肉、绒、薯、粮油等十大扶贫产业以及带动贫困农牧民就业的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区域扶贫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农行包头市固阳县支行通过强农贷、富农贷联动,贷款1200余万元,支持了内蒙古三主粮集团公司及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带动贫困农牧民开展燕麦种植和肉羊养殖,并投放贷款1400万元支持三主粮基地农户进行集约化种植、养殖经营,覆盖贫困农户240多户,实现了农民脱贫和产业发展。

在做好区域、产业、客户“三大规划”的基础上,农行有步骤、分层次地扎实推进“工程”在全辖县域的全覆盖工作。目前,除57个贫困旗县外,全区还有20个非贫困旗县、3个城区政府同农行合作开展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加大投入,实现了扶贫资金和三农信贷投放的历史性突破。

为了开展好“工程”,农行加大了资源配置和信贷规模倾斜,并在人财物上举全行之力进行了保障。全行579名专兼职三农客户经理,不辞劳苦、“白加黑”、“五加二”地走村串户开展工作,平均每人管理贷款农户580户。2014年度“工程”贷款投放达62.1亿元,占内蒙古自治区当年社会化扶贫资金总量的60.2%,农户贷款当年增量40.24亿元,占全国农行系统当年增量的47%,实现了内蒙古地区信贷扶贫史和农行内蒙古分行服务三农史上的重大突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