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故事】2014年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 2015-02-03 09:42:51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顾仲阳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扶贫工作 提质增效 减贫 扶贫资金 扶贫开发工作

原标题:精准扶贫提质增效(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盘点2014)

——2014年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顾仲阳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30日 06 版)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云南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考察工作,发出了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号召。

近日,《关于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通知》出台,明令禁止贫困县兴建豪华办公楼,搞“高大上”的标志性建筑等“穷县富衙”行为,同时对贫困县必须作为、提倡作为的事项也进行了明确。约束机制的建立,旨在让贫困县把更多的资源、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扶贫开发中来。

这是形势所需。离2020年只有五六年时间,扶贫工作不加力,不提质增效,贫困短板不及时补上,就会拖全面小康的后腿。

时不我待。刚刚过去的2014年,注定要在我国扶贫开发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第一年,精准扶贫的启动之年,社会扶贫的创新之年,扶贫工作亮点不少。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这样概括:“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精准扶贫顺利实施,重点工作全面开展,社会扶贫开创新局面,全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

改革创新连连出拳

禁止“穷县富衙”“戴帽炫富”等行为,改革考核指挥棒

梳理2014年的扶贫工作,改革创新是一大关键词。着眼提质增效,一系列改革举措、创新机制相继出炉,成为推进扶贫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根本动力。

全面小康,贫困地区不能掉队,把扶贫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才是出路。如何确保这点?机制保障是关键。

重中之重是改革考核指挥棒。2014年中组部、扶贫办印发《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明确贫困县主要考核扶贫工作。“考核指挥棒这样调整,扭转了以往贫困县也以GDP论英雄的局面,必将更好地引导贫困地区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转到扶贫开发上来。”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这样评论。

除了“胡萝卜”,还要有“大棒”。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享受着贫困县的优惠政策,却过着与贫困县不相符的富裕日子,引发争议。《关于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通知》下发,明令禁止“穷县富衙”“戴帽炫富”行为,引导贫困地区凝心聚力主抓扶贫。

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社会广为诟病。着眼让扶贫资金真扶贫,提高减贫效率,《关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意见》出台,提出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对扶贫工作抓得好减贫成效明显的贫困地区,资金分配上予以倾斜。简化资金拨付流程,将项目审批权原则上下放到县,同时建立信息披露和公告公示制度,推进第三方监督、扶贫对象参与管理,让扶贫救穷的钱花在刀刃上。

“以前省里定项目,我们什么项目都争着要,现在审批权下放,哪样对路干哪样。”贵州省丹寨县扶贫办主任杨文健说,现在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主动权增加,压力也增加,一定甩开膀子好好干。

阳光操作识别扶贫对象

驻村帮扶铺设“管道”,精准扶贫开创新局面

改革创新添动力,精准扶贫,则是扶贫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之举。

“贫困的人家在哪里?细看细问‘瞄靶子’,瞄得精细又准确,找准对象好下米。贫困的原因在哪里?分类分别‘梳辫子’,梳得精细又准确,因人施策胸有底……”这首朗朗上口的“精准扶贫十子歌”,过去一年,唱响乌蒙深处的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

海雀村是2014年我国精准扶贫的一只“小麻雀”。

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年初,国务院扶贫办就把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列为扶贫一号工程。扶贫办制定了统一的识别办法和程序,贫困户识别“两公示一公告”,贫困村识别“一公示一公告”。各地阳光操作,增加群众知情权和参与度。为保证工作质量,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先后组织了3次督查,各地也按照“省抽查、市监督、县核查”的方法,开展督查,挤出水分。

全国共识别出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厘清了贫困家底,干部驻村帮扶及时跟进。目前,各地派出12.5万个工作队,派驻干部43万人,基本实现对贫困村的全覆盖。作为精准扶贫的“管道”,驻村干部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致富路子,着力让精准扶贫“落地生根”。“下一步还要把更多的扶贫资源、扶贫措施精准地引向贫困村贫困户。”刘永富说。

告别低效率的大水漫灌,精准扶贫成效显著。以贵州省为例,2014年全省减贫170万人,又有11个县159个乡镇摘掉了“贫困帽”。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