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疗法”能否打破扶贫怪圈?(组图)

发布时间: 2014-12-15 13:41:20  |  来源: 河南日报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甜瓜 封丘县 贫困地区 投入资金 扶贫经验  建档立卡
原阳县靳堂乡郝庵村成立的农民合作社种植了200余亩大棚甜瓜,一年两季收获甜瓜,每亩可收入3000多元。

  原阳县靳堂乡郝庵村成立的农民合作社种植了200余亩大棚甜瓜,一年两季收获甜瓜,每亩可收入3000多元。

  杨晓燕摄

封丘县引导滩区农民种植树莓,目前已发展树莓专业合作社16家,辐射带动贫困户9000多户,户均增收1.3万元。

  封丘县引导滩区农民种植树莓,目前已发展树莓专业合作社16家,辐射带动贫困户9000多户,户均增收1.3万元。

  张建磊摄

原阳县官厂乡鲁厂村蔬菜大棚占地200多亩,是县扶贫办2011年引进的科技扶贫项目,已经带动4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原阳县官厂乡鲁厂村蔬菜大棚占地200多亩,是县扶贫办2011年引进的科技扶贫项目,已经带动4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杨晓燕摄

辉县市建设回龙搬迁扶贫安置区,让山区群众彻底搬出山区。张光锋摄
辉县市建设回龙搬迁扶贫安置区,让山区群众彻底搬出山区。张光锋摄

 

新乡观察记者 李虎成 王永乐

本报通讯员 王淑玲

核心提示

“年年扶贫年年贫”。在一些贫困地区政府年年投入资金,年年耗神费力地去扶贫,可多少年过去了,依旧未能摆脱掉贫困的阴影。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怪圈,如何走出这一怪圈?这些年,新乡在这方面积极探索,突围的思路也日渐明晰。

11月21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来到新乡调研扶贫工作。他对新乡市不断探索扶贫开发新思路的做法和成效给予肯定:新乡创造了很多很好的扶贫经验,产业扶贫工作以及建档立卡等工作都很有特色、很有成效,为扶贫开发工作拓宽了思路。

前些年,扶贫曾经的尴尬事

12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黄河滩区的一个不起眼的村庄。全村下辖3个自然村,拥有户籍人口3000多人。除了一部分外出打工者,绝大多数村民都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为生。再加上前些年黄河水的频繁光临,这里的村民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于是,接受“慰问”成了这个小村子的“必修课”。

每逢春节,总会有上面的领导下来慰问。但在村子里,能够享受这个待遇的毕竟只有少数人。短暂的车水马龙、长枪短炮热闹之后,留给村里的却是“一家欢喜几家愁”。

老李已经71岁了,在乡里的中心小学看门,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之前,加上老伴在外打一些零工,老两口日子过得还不错。但是突如其来的疾病让老伴瘫痪在床,使得老李肩上的压力陡然增加。

一次疾病、一个意外,就能让一个家庭深陷贫困的泥潭。

“村子里一没土地二没钱,集体收入入不敷出,要解决贫困户的生活困难问题只能依靠上级。”村里的一位干部对记者说。目前困难群众所能享受的唯一福利—低保,也是低得可怜。据村干部介绍,村子里拿得最多的,每户每月也只能拿到100多元,而绝大多数只有几十元,“连吃饱饭都成了问题”。

然而,即使拿到了扶贫资助,往往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新乡市扶贫办主任贺海晨讲了一个真实的笑话:在以往的一次扶贫中,一帮扶单位为贫困村和贫困户购买了一批母牛,希望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脱贫致富。一开始还养得像模像样,不料扶贫工作队一走,贫困户就把母牛或杀了吃、或卖掉“套现”,重新走回贫困的老路子。他说,类似例子还有不少,如有的帮扶项目没有选对、产品没有市场、资金分散使用、监管机制没有健全等等,这些都会导致返贫现象的出现。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