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扶贫

发布时间: 2014-10-14 16:06:35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扶贫办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重庆市 旅游产业 发展 扶贫

(四)强化宣传管理,创响旅游扶贫品牌。乡村旅游扶贫,给贫困农村带来了新气象,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发展问题,为做到可持续发展,我们着重从规范管理、技能服务和宣传营销入手,着力提高旅游项目品质,创响旅游扶贫品牌。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意见和建设基本标准,做到有规章制度可依,有基本标准可执行,建立考评考核机制,促进项目健康稳定发展。二是强化培训。市、县(区)两级扶贫部门,对所有参与乡村旅游接待的农户进行全面培训,达到9万余人次,提高了农户的服务技能和安全责任意识。三是大力宣传。开展了百万市民两翼避暑纳凉行动、乡村旅游扶贫开村仪式、编辑印发《山村旅游指南》书籍、开发乡村旅游扶贫网站、召开新闻发布会、参加《阳光重庆》专题节目、组织记者团专题采访报道以及开展城市社区与贫困村对接等各类活动,把乡村旅游扶贫做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在重庆市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扶贫避暑休闲热潮,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开创了新的思路。

(五)创新机制,让贫困农户成为主要受益者。在项目实施中,始终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按照贫困农户最高不超过3万元、非贫困农户不超过2万元的补助标准,资金补贴直接到户。一是培育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合作社。通过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将贫困农户培育成旅游接待专业户和特色种植养殖专业户,从理事乡村旅游业;将贫困村建设成乡村旅游专业村,在此基础上组建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或者乡村旅游扶贫协会,统一进行协调、管理和服务。二是支持企业牵头与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合作经营模式。支持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开展股份合作,专业户和专业村与企业合作经营的“三专两合作”的产业模式,重点探索企业牵头,村民入股的村庄公司化的模式。比如秦巴山特困片区重点县,奉节县兴隆镇杉木村,一家旅游开发公司入住该村,将农户组织起来,统一包装成乡村旅店,统一经营管理,农户按不同的消费标准提供不同的服务,产生的利润大头归农户。项目为纽带,组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企业合作的混合经营模式。比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成立了“黄水人家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100余户,通过合作社的整体运作,旅游接待收入成倍增长,据了解,合作社内,最高年收入达到100余万元,最低的也不低于5万元。三是采取大户带动小户和户帮户的经营发展模式。为解决贫困户无经营能力而又有意愿发展乡村旅游接待的问题,支持有能力的旅游接待大户带动贫困户从事旅游接待、劳动用工和发展农户产品生产加工等,签订供销合同,保证贫困户收益。如秦巴山特困片区的城口县东安乡兴田村,积极探索贫困户以房屋和补贴入股经营、贫困户与大户合伙经营、贫困户将房屋委托大户或者合作社经营等多种模式发展乡村旅游,让该村10余户高山扶贫搬迁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户均收达到3万元以上。

(六)突出龙头,带动扶贫产业全方位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的同时,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需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配套发展生态养殖业“鸡牛羊兔蜂”、绿色种植业“林果药桑菜”等十大传统农产业,同时发展手工艺品产业,各种配套产业全方位发展。目前,18个贫困区县均建有3至5个扶贫产业园项目,每个区县都有一个除乡村旅游之外的重点支柱扶贫产业。通过配套产业的开发,既解决了旅游市场的各种需求,也为无力开展乡村旅游的农户找到了另外一条致富门路,更是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武陵山特困片区重点县武隆县双河乡,以木根村为核心,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依托仙女山风景名胜区的优势资源,引进公司一家农业公司,流转农民土地近万亩,开发旅游配套产业,建有观光农业园区一个、体验农业园区(QQ农场)一个,果蔬采摘园一个,建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8000亩。把有条件的农民发展为旅游接待户、无条件的农户变成农业产业工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公司实行股份加绩效的分配方式,保障农户每个劳动力年收入不低于12000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