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双到”扶贫模式

发布时间: 2014-10-14 15:30:38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扶贫办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广东省 双到 扶贫模式

五、几点启示和推广价值

广东省的“双到”扶贫模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其理念、做法和运作方式,有许多方面值得其他省份学习和借鉴。

首先是用科学发展观和共富战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广东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扶贫工作大局,把扶贫开发摆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战略位置上,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差距和消除农村贫困的重要抓手和战略举措。由于各级各部门上下思想统一、认识到位、步调一致,所以在工作上和行动上真扶贫、真重视、真抓、真干,并且是一年接着一年地干,一届接着一届地干。

第二是将精准扶贫理念贯彻于始终、落实到人头。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这八个字本身就要求精准扶贫、措施到户。“双到”扶贫的“靶向疗法”,彻底纠正了扶贫工作“抓在县上、浮在面上”的不实做法,将工作重心下移,直接进村入户。所有的扶贫政策设计、项目实施和措施到位,都以贫困村和困村内的贫困户为“靶向”、为直接受益目标。在工作过程中,一户一户地定脱贫规划,一户一户地定帮扶责任人,一户一户地落实帮扶措施,一户一户地实行电脑动态监测,将扶贫到户当成扶贫工作的“主业”切切实实抓到位、见实效。

第三是将改革创新贯穿于全过程。实施“双到”扶贫,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照搬照套,需要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和不断创新。提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实践和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则更是需要改革和创新。这几年,广东各级各地在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双转移”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制度和运行机制的设计,扶贫社会化机制和市场化机制的运用与发挥,一大批诸如“郁南模式”、“连南模式”等扶贫模式的涌现,都是改革创新的结果。

第四是社会化扶贫机制得到充分发挥。广东的“双到”扶贫,充分体现了“两个结合”,即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与社会动员相结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尤其重视对社会各界力量的动员和社会扶贫资源的整合,改变了单纯依靠政府资源搞扶贫的局面。社会化扶贫机制的充分发挥,既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营造了社会扶贫氛围,凝聚了人心;又吸收了发达国家依靠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慈善事业的先进理念,在国内具有引领效应;同时,还弥补了政府扶贫财力的不足。可谓一举多得,代表了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方向。

第五是将干部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双到”扶贫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是,对每一轮的贫困村确定一至两个部门单位负责定点帮扶,并且由帮扶单位派3名左右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一定三年不变。驻村干部进村入户搞扶贫,不是作作秀、做做样子,而是真扶贫、真帮实干。驻村干部自带盘缠和被子行李,长年累月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几年的实践充分说明,驻村干部在“双到”扶贫中担任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在调查村情、建档立卡、制定规划、筹集资金、争取项目、实施项目、落实政策、为民办实事、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甚至是主力军作用。广东省已经出台了驻村帮扶干部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根据“双到”扶贫三年一个轮(批)次的需要,派干部驻村帮扶成为一种扶贫工作机制和培养锻炼干部制度,将长期实行下去;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于优秀驻村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和提拔重用。

第六是建立了一套上下贯通、科学实用的工作运行体系。广东的“双到”扶贫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了实现系统目标,需要有一整套科学规范、职责明确、运转有序、精简效能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做保证。广东省的做法是:既重视总体把握,更注重实际操作;既重视顶层设计,更注重基层落实;既重视结果产出,更注重过程管理。整个“双到”扶贫的每一项具体工作,每一个具体环节,如村户规划制定、贫困户建档立卡、帮扶单位职责、驻村干部下派、扶贫项目申报、项目实施管理、帮扶台帐监测、资金拨付使用、年度工作考核、三年结账验收、纪律问责、先进表彰等,都制定了具体的制度、办法和操作规范,从而确保了“双到”扶贫工作上下贯通,环环相扣,规范有序,也确保了预期目标的最终实现。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有不少省份派团派人赴广东考察学习“双到”扶贫,有的收获很大,学到了一些“真经”;也有的不乏看后感叹:“广东经验好是好,就是我们学不到。”言下之意,广东“双到”经验和做法,只适应东部发达地区,而不适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存在着“水土不服”的问题。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我们认为,广东“双到”经验不仅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且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都具有可复制性。当然,这种可复制性并不是指原封不动地照套照搬,而是根据本地实际可以将其“本土化”。广东省在“双到”扶贫中体现的先进理念、观念、思路和精神,以及创造的工作方式、方法、途径和机制,是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的,也是可以推广和效仿的。(国务院扶贫办供稿)

   上一页   1   2   3   4   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