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双到”扶贫模式

发布时间: 2014-10-14 15:30:38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扶贫办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广东省 双到 扶贫模式

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本文简称“双到”扶贫),是广东省委、省政府2009年正式部署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农村扶贫系统工程。几年实践充分证明,“双到”扶贫作为广东省落实科学发展、实施共富战略的一项重要行动计划和扶贫实践模式,为消除农村贫困、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我国扶贫开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丰富中国特色扶贫道路内涵,提供了典型示范和有益借鉴。

一、提出“双到”扶贫的背景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全国长期以第一经济大省发挥着排头兵作用。1989-2012年,广东省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全国第一位。201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0.99%;进出口贸易总额9838.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的25.4%;财政总收入1.47万亿元,占全国的1/8。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在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采取地区结对帮扶、开发式扶贫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农村贫困状况得到一定缓解。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农村贫困问题在“十一五”中后期仍然比较突出。

一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2007年,珠江三角洲7个地级以上市(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只占全省三成半,但GDP占全省近八成,财政收入占全省八成二;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的14个地级市GDP仅占全省的两成,财政收入只占全省的18%;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达0.75,超过全国0.62的平均水平。

二是山区县域经济十分薄弱。2008年,珠江三角洲15个县(市)的人均GDP为22790元,而粤西山区12个县(市)仅13497元,粤北山区30个县(市)12987元,粤东山区10个县(市) 12026元,分别相当于珠三角县(市)的59.2%、56.9%和52.8%。珠三角县(市)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2119元,而粤北只有787元、粤西只有596元、粤东只有492元,分别仅相当于珠三角的37.1%、28.1%和23.2%。粤东西北山区县(市)财政收支不平衡和赤字问题突出,自身“造血”功能和扶贫能力十分有限。

三是农村贫困问题依然突出。2008年,全省粤东西北地区集体经济收入低于3万元的贫困村有340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6%;有70万农户、316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此外,贫困户中有54万户住的是残危房、土坏房,部分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当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专题研究报告认为,虽然广东省在过去30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但绝对贫困仍然是广东农村的一个严重问题,机会不平等的现象普遍存在,而收入不平等已经达到了应引起警惕的程度。

在此前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广东各级党委、政府曾采取了一些举措,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扶贫重心下移不够,瞄准对象精准度不够,扶贫举措落实不够,有些问题如“谁来扶贫、扶谁的贫、用什么扶贫、如何扶贫”等,没有通过合适的抓手或平台把这些问题统筹解决好。

2007年12月,刚到广东上任不久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深入到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大古坳村进行调研。大古坳村地处高寒山区,山路崎岖,信息封闭,村民们几乎与外界隔绝,房子大都用木头和泥巴搭建,低矮潮湿,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看到村民群众生活仍然十分困难的境况,汪洋指出: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广东经济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地位很不相符;做好扶贫工作,关键是建立抓落实的责任制,能不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可不可以把贫困户基本情况录入电脑,登记造册,明确脱贫的具体办法,将“谁去解决脱贫、解决谁的脱贫”的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两天后,在清远市扶贫汇报会上,汪洋书记进一步提出,新时期扶贫开发应实施“靶向疗法”,建立一种瞄准机制,只有将扶贫资源对接到户,精准扶贫,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研、精心谋划和顶层设计,2009年6月22日,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推出“双到”扶贫这一重大举措。2009年6月25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作重要讲话,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要求、政策措施到组织领导等,对“双到”扶贫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以这次会议为标志,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启动和全面实施。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