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经验与启示
郭建南经常讲:一名党员,只有真心热爱我们的人民群众,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真正了解人民群众之所想、所需、所难,才能从根本上找到扶贫帮困的源。
扶贫帮困,就是要动真情、办实事、解难题,做群众的贴心人。下村之初,他面对的是一间间破旧的房屋、一片片亟待开垦的农田,一条条坑坑洼洼的山路,还有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但他没有丝毫的退却、没有任何的抱怨,而是静下心来,进村入户,摸清“家底”,寻求帮扶的突破口,和广州驻阳江工作队一起商定了帮扶的倒排工作计划,扎实地推进各项帮扶政策的落实,并积极向工作队反馈工作进展情况。平时,只要一有时间,就深入农户,与村民促膝谈心,了解农民的想法,共同寻找脱贫致富的途径。通过交流,他敏锐地发现,该村开展养猪养鱼等具有不错的硬件条件,不少农民都乐于从事养殖工作,只是苦于缺乏技术、资金和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属于“小打小闹”。于是,他积极主动联系广州地区的养殖企业,一方面让他们派遣技术人员来农村实地指导农民开展养殖,另一方面则引进资金,扩大养殖规模,引导村民科学养殖。簕竹自然村70多岁的老人郑昌能,自身没有经济来源,老伴身体又不好,33岁的小儿子也没有工作,郭建南把老人家的家庭情况写了下来,向广重集团申请启动资金5000元,帮老人家养了300多只白鸭,并帮他儿子在广州一家酒店找到了工作,郑昌能逢人就说郭建南是他们家的大恩人。大红村养殖场场长杨建庆在郭建南的帮助下,广重集团投入10万元,以村委会名义入股,将原来的10亩养殖场扩建到50亩,并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使他及时走出惨淡经营的被动局面,当年他个人的收入涨了5倍,村集体也得到1.5万元的分红。一年多来,该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了100%脱贫,人均纯收入达9100元。同时,他还通过多方联系,兴办了6个集体经济项目,使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到1万元增长到15万元。村两委在他带动和影响下,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贫苦户也看到奔康的希望,劲头更足了。他为了筹集到修建2条村道和4个自然村的农田水利设施的资金,夜以继日地查数据、写汇报、打电话,并充分利用广重集团的资源,多方奔波,终于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多年来困扰该村的行路难和灌溉难问题在他的努力下解决了,但人却消瘦了很多。
扶贫帮困,就是要从思想上挖掉“穷”根,做群众的引路人。“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思想上的贫穷。”郭建南经常讲,要想使扶贫工作拓展延伸,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从思想上挖掉“穷”根。在扶贫工作过程中,郭建南深深感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亲眼看到不少农村的孩子喜欢读书,却因为家庭困难上不起学,只能在家种田。他还对荔潭村小学作了一个调查,80多名学生中就有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为了生计不少父母亲长年在外打工。孩子是农村未来的希望,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而扶贫工作是有阶段性的。郭建南心急如焚,一方面着手解决学校眼前的实际困难,一方面着力研究如何从长效机制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他看到荔潭小学玻璃窗破烂以及老师们要到老远的河里打水吃,便及时争取资金换好了学校的玻璃窗,从1000米外引来自来水解决该校的饮水难问题,老师和学生们看在眼里暖在心头。郭建南依托广重集团的平台,多次与公司领导请示沟通,并借助广州驻阳江工作队的力量,经过反复协商,促成了广重集团首期独家出资,聚合荔潭村委会、荔潭小学建立长久的“广重荔潭教育基金”,通过助学、励学、励教方式帮助荔潭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寄望用知识武装起来的荔潭下一代走向富裕,永远摘除“贫困户”、“贫困村”的帽子。募集6.8万元用于帮扶贫困学子,而且还制定了管理规定,每年把集体收入中的12%拿出来用于帮助困难学生。他高兴地告诉大家:“这笔钱至少可以延续10年。”2012年9月3日,该村发放了首期1.71万元教育基金,资助22名贫困学生,奖励10名优秀学生和3名优秀教师,以此激励贫困子女奋发向上,用知识武装头脑,从根本上挖掉“穷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打开百姓致富的思路,他组织村委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通过卖松木筹资5万多元,发动村民参与修路,既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成本,又凝聚了民心、树立了信心,帮助群众克服了农村条件有限、难以致富的心理障碍,又实现了“要我致富”到“我要致富”的转变。
扶贫帮困,就是要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做群众的领航人。郭建南经常在琢磨一个问题:3年扶贫开发工作,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扶贫工作队走后怎样才能让扶贫成果在农村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一年多时间里,他围绕这个重要课题进行了系统思考和探索,并身体力行抓好村委会党组织、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种养人才、集体经济收入、美丽乡村建设等管长远的基础性工作。他去世前发给村支部书记的最后一条短信,惦记的仍然是村委会如何管理好两个新的集体项目。阳西县扶贫办副主任袁丽彬评价:郭建南是典型的“三实”干部。即“实在”:实实在在地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为集体办的事都是实实在在的,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老实”:每一项工作都很较真较劲,填报每一个数据,都反复验证,对工作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实干”:他驻村后,就深入到贫困户、田间地头,深入到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细节,每件事都要亲自调查,亲自落实,经常加班到深夜一两点钟。每次出门他都挎上一个褪色的包,里面装的都是帮扶贫困户的工作计划措施,他心中始终装着工作、装着群众、装着荔潭村的希望。据统计,荔潭村贫困户和村民对广重公司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满意度达到100%。
肩负着组织的嘱托,带着一颗真诚的心,郭建南用他的爱岗敬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改变了帮扶贫困村的面貌,用生命诠释了新时代扶贫工作的不朽精神,谱写了“责任重于泰山”的扶贫绚丽篇章。(国务院扶贫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