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水英:扎根山区创佳绩 扶贫开发显双赢

发布时间: 2014-10-13 16:06:02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国务院扶贫办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山区 开发 慈善 扶贫

一、概况

林水英,女,1952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莆田市华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董事长、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一位普通农民的她,因为家庭困难早早辍学,小小年纪就担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为改变家庭贫困生活,她看准了当地种植蔬菜的良好条件,对蔬菜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凭着对种植蔬菜的热爱和执着, 1972年开始从事小面积的蔬菜育苗和种植,给家庭带来了较好的创收,也看到种植蔬菜的发展趋势。1982年开始流转当地农户土地从事蔬菜种植、保鲜、运输、销售,1993年创办莆田市华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经过32年风雨兼程的探索奋斗,公司现已成为专门从事各类蔬菜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化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并在宁夏和新疆两个民族地区发展了子公司——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和新疆华林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其本人也先后获得被授予 “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十大新闻人物”、全国“杰出创业女性”、全国“三八”红旗手、“2012-2013年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一百多项荣誉称号,并连续当选第六、七、八届福建省党代表。

面对党和人民赋予的荣誉和自己艰辛创出的业绩,年近花甲的她不沾沾自喜,更没有满足和止步。2008年,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闽宁协作和扶贫开发的号召,率公司考察团多次来宁夏考察。当了解到西吉县独特的冷凉气候和当地农民种植蔬菜的优良传统,看到西吉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销售市场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后,她坚定了在西吉县投资的信心和决心。于同年12月在西吉县注册成立了子公司——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投资2亿多元,建设万亩冷凉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冷链体系,引领当地农户大力发展现代蔬菜产业,从而拉开了她在西吉县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冷凉蔬菜产业、辐射带动当地农户走绿色种植的扶贫开发序幕。

二、扶贫模式与创新做法

创业初期,年近花甲的她克服气候、语言、饮食、生活习惯以及重新创业的种种困难,真可谓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身体的痛苦还能忍受,当看到当地农户因思想不解放、观念落后而不予配合时,才感到真正的心痛。为此,她经常来往于农民之间加强沟通,了解当地农户的心声和愿望。结合当地实际,与当地各级政府及业务部门共同协商,制定扶贫开发总体规划,探索创新做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多方努力,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模式。

(一)通过土地有偿流转,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坚持“高效、生态、节水、标准”的现代农业经营理念,按照“高投入、高产出、高标准、高起点”的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采取土地有偿流转的方式取得土地经营权,打破地界集中连片,统一规划,集中实施农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逐年有计划、有步骤的建立现代农业露地种植示范基地和设施种植示范基地。引进和示范推广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新品种,为土地流转户、退耕还林户及菜农提供稳定的学习、务工平台。使当地农户在取得土地流转收入(每亩600元/年)的同时,又可作为公司员工在自家耕地上务工,或返承包公司大棚从事蔬菜种植,取得劳动报酬和收益。通过公司的统一规划、管理、指导、服务、收购、销售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发展的双赢目标。

截止目前,公司已有偿流转耕地10000亩,先后建设了8个千亩生产基地和一个育苗中心。其中露地生产基地3个4600亩,设施大棚生产基地5个5400亩,建设标准(60*8米)镀锌全钢架大棚5000多座。主要生产西红柿、西兰花、花椰菜、西芹、甘蓝、莴笋、辣椒等各种冷凉蔬菜。涉及2镇2乡17个行政村48个村民小组1968户11000多人。

(二)实施定额管理制度,实现农民技术和收入的同步提升。基地生产过程中,公司采取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管理、公司化运作的方式,每年吸收当地菜农和务工人员5000多人次,通过定额开展各项农事作业。对每一项农事作业做出细致的核算和实施方案,组织务工人员培训学习,掌握每一项农事作业的技术要点和做工方法,在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带领下作业。合理的农事定额,提高了务工人员的积极性,每一位务工人员的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在基地务工平均年务工收入可达1.6万元左右,对有技术、有管理能力的年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与基地辐射区之外的农民相比,收入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并通过他们的亲身一线作业,逐渐学习和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了务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有效的改变了种植方式和管理理念,为各项先进技术普及和当地技术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技能。每年吸收当地务工人员5000多人(次),结合他们不同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有针对性的采取现场指导、组织授课、示范操作、散发科技资料、播放科技片等各种形式和渠道予以培训。平均每年培训务工人员2万多人次、管理和生产岗务工人员3000多人次。培养了一大批当地的农民技术人员,改变了原有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方法,土地产出率提高40%以上,产品的商品率达到80%以上,亩经济效提高了2-3倍。

(四)发挥冷链保鲜体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为确保生产的各种蔬菜及当地的订单蔬菜能够畅销南方市场,公司在建设基地的基础上,配套建设了8万吨储藏保鲜体系和泡沫箱(泡沫板)生产线及制冰生产线。以冷链保鲜体系和成熟的南方销售市场为依托,彻底解决限制蔬菜产业发展的销售瓶颈。通过与当地蔬菜户、销售专业合作社签订订单销售协议,发展订单农业5000亩以上,年外销订单蔬菜2.76万吨左右。在确保蔬菜种植户的利益不受市场变动影响下,以保护价为基础随行就市收购当地菜农的蔬菜,有力的解决的当地菜农的后顾之忧。成功地将当地冷凉蔬菜畅销到南方市场,走出一条“北菜南调”的销售之路,在填补了南方市场蔬菜短缺的同时,解决了当地蔬菜销售瓶颈。

(五)主动参与济困助学,为地方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对家庭生活、病人就医、孩子上学等方面有困难的农户和家中有残疾人员的家庭,尽可能的安排他们常年参与基地生产。对可以参加劳动的残疾人安排适合岗位,为他们创造获取稳定收入的就业机会。每年六一节期间,为基地所在小学送去书包、文具、体育用品等,积极参与给山区中小学捐资赠书活动。尽可能的给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六)加大宣传,为当地招商引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来西吉县投资兴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产领域。她以涵江区企业家协会会长的名义,结合自己在西吉县的发展经历,说服更多的企业家来西吉县投资,成功引进4家福建企业落户西吉,为西吉县“闽宁慈善产业园”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西吉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作出了贡献。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